请选择搜索类型: 期刊 | 论文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一治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一治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用药宜忌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按发作期用药和缓解期用药分类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 5 6篇慢性支气管炎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 P S S 1 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作期用药8 9 9次及缓解期用药7 1 1次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发作期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平性和寒性的药物;缓解期用药主要也是温性药物,其次是平性的药物,再次是微寒的药物,热性药物也有涉及,但大寒和凉性药物则使用较少。发作期用药以辛味为最,其次是苦、甘,此三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9 07%,其他药味则使用较少;缓解期以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苦;“归经”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以归肺经的药物为最,发作期紧随其后的是归脾、胃、心、肝经的药物,缓解期用药紧随其后的是归脾、心、肾、肝经的药物。结论:慢性支气炎在中医治疗时应该注意“温”性药物的应用,在发作期注意“培土生金”培补“后天之本”,缓解期则注重培补“先天之本”。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用药;性味;归经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或喘息等症状j。在中医多归属于咳嗽、喘证等范畴,是中医治疗相对有效且研究较深入的一种疾病,为进一步深入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拟在前期针对慢性支气管炎证治用药规律揭示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从不同侧面揭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证治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用药(饮食)宜忌提供借鉴。

    1资料来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N K I)1 9 8 02 0 0 9年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研究相关文献。

    2选择标准

    21纳人标准有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涉及处方用药的各种临床研究文献,包括专家经验、病历报告、病例分析、病例对照试验、专方专药的研究等。文献须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如为《方剂学》中所载方剂则需有明确的方名及加减。只统计主方用药,针对伴随症状的加减用药不计。

    22排除标准理论探讨性质文章;自拟方仅有方名,没有明确的药物组成,或只列出方中几味中药而不全的文章;针对西医常规治疗产生副作用治疗方法的文章;膏方及非口服用药(包括针灸、贴敷、穴位注射)疗效探讨的文章;少数民族医学用药探讨的文章;没有辨证分型或根据所描述症状无法判定证型者;食疗类文章不计;一稿多投或同一研究从不同角度发表的多篇文章,只取其中一篇药物组成完整的,其余的不计;各类期刊增刊发表文章。

    3方法

    31文献检索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库,检索年限为1 9 8 02 0 0 9年,用“题目…‘关键词…‘主题词”分别索“慢性支气管炎”“慢支”“老慢支”,然后点击左边的“中医类”,下载主页面显示所有之文章。

    32中药名称及性味、归经的规范对文献中同一味中药但是采用了不同的名称者,依照《中药学》及《中华本草》予以规范。所有药物的性昧、归经的确定均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规范,次则参照《中药学》所载。统计发作期、缓解期不同归经所属药物的使用频次,以每一经出现1次为1个统计单位,凡一药归数经者分别统计之;同时,分别统计他们的性味。

    33统计分析用E x c e l建立数据库,由本基地两名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别独立进行数据录入,核实修改至两组数据

    4结果与分析

    41文献检索从上述数据库中共检索出相关文献后通过全文阅读,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有1 5 6篇目标文献入选,文章涉及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候分型经规范后共计3 3种。1 5 6篇文献所用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药1 5 7味计9 0 3次,发作期共使用药物8 9 9次,缓解期共使用药物7 1 1次。

    42药物性、味、归经通过对所纳入研究的发作期用药9 0 3次及缓解期用药8 9 9次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发作期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平性和寒性的药物;缓解期用药主要也是温性药物,其次是平性的药物,再次是微寒的药物,热性药物也有涉及,但大寒和凉性药物的药物则使用较少。对其“味”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发作期用药以辛味为最,其次是苦、甘,此三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9 07%,其他药味则使用较少。缓解期用药以甘昧药为主,其次是辛、苦;对其“归经”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以归肺经的药物为最,发作期紧随其后的是归脾、胃、心、肝经的药物,缓解期用药紧随其后的是归脾、心、肾、肝经的药物。见表13。经统计分析发现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用药的性、味、归经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可以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在发作期的用药和缓解期的用药是不同的。

     

     

    5讨论

    四性是针对疾病证候的“寒热”发挥作用的一种特殊性质,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包括病原体)后所产生的效果中获得的,五味是对药物功效在某种程度上的归纳或概括,多数中药的药味与功效相统一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关性。归经是中药学理论的一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由于每一脏腑都有它的经络,故药物表明归某经,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主要在某一脏腑或经络。但目前年轻中医师辩证都侧重于药物功效的选择,鲜有考虑药物的性味者,遑论归经,所以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提供有力的临床证据,丰富临床。通过对所纳入研究的发作期用药9 0 3次及缓解期用药8 9 9次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发作期和缓解期用药主要是温性,充分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观点。但两期之温所指不同,发作期则主要针对实寒,而在缓解期则主要针对虚寒。发作期其次是平性和寒性的药物;而缓解期气其次是平性和微寒的药物。吴谦认为“有痰无饮,当以凉药治之;有饮无痰,当以热药温之。若痰而兼饮者,此不可纯凉,又不可纯热,故当以温药和之可也。”所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痰治疗的同时不要忽视“饮”的治疗,在治疗痰的同时不要忽视饮的治疗,但从紧接着的平性药和寒性(微寒)药的使用来看,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的病理因素还是痰。通过对其“味”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发作期用药以辛味为最,因痰浊蕴伏,阻遏肺之枢机气化,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基础,而辛药可通其闭,畅其气,开其毛巧,祛邪外出。辛开苦降使闭郁之肺气宣降条达,阻滞之痰浊消散清化J。其次是苦、甘,此三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昧的9 07%。《内经》有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以苦泄之,以助肺之肃降不及,以辛泻之,以防肺降太过;而在缓解期,则以甘味药为主,“苦降甘缓”;考虑一则调和药性,缓和药味,更重要的是突出补益的主题。缓解期用药以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苦;但依然要注意痰饮等病理因素的治疗。对其“归经”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以归肺经的药物为最,发作期紧随其后的是归脾、胃、心、肝经的药物,缓解期用药紧随其后的归脾、心、。肾、肝经的药物。可见在慢性支气管炎无论是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注意了脾经、心经和肝经药物的应用。但发作期还注意了归胃经药物的应用,而缓解期则注重了归。肾经药物的应用。所以在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时发作期应注意加强营养。而缓解期则缓则治其本,注意补肾药的应用,以助纳气,同时考虑到肾主骨生髓,而临床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高于对照组,与此也有一定的联系。而且都注意了调理情致,具体表现在归肝经和心经药物的应用频次上,即在发作期注意“培土生金”培补“后天之本”,缓解期则注重培补“先天之本”,凡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予以借鉴利用。

      

Copyright © 2013-2024 yixueh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投稿邮箱:gudaowenhua1191@163.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桃城区榕花街通衢苑8号楼1-20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