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性溃疡病人实施中医体质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消化性溃疡病人实施中医体质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摘要: [ 目的] 探讨实施中医体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消化性溃疡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 1 6 0 例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并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8 0 例。对照组在西医抑酸、 抗幽门螺杆菌( HP ) 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健康
教育指导; 治疗组在西医抑酸、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及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根据病人的中医体质类型, 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 出院 3 个月后电话回访, 再次进行中医体质调查。比较两组病人的治愈率、 有效率、 复发率、 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等。
[ 结果] 治疗组病人的治愈率、 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P <0 . 0 1 ) ; 治疗组复发率及复诊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 0 5 ) ; 治疗组中医体质评分较对照组的体质评分均有所下降( P <0 . 0 1 ) , 说明治疗组临床症状、 体征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结论] 实施中医体质
个体化健康教育可减轻消化性溃疡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提高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治愈率、 好转率; 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关键词: 中医体质; 健康教育;消化性溃疡; 护理干预; 体质评分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它是一种多病因疾病, 主要是因为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 胃蛋白酶却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 从而损伤黏膜组织而引起的 [1 ] 。它是一种全球性多发性疾病, 在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地区发病率相差悬殊 [2 ] 。近年来,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 大量的抗溃疡药物应用于临床,使大部分病人可获得近期治愈, 但是愈合后的复发率甚高, 据文献报道消化性溃疡愈合后 1 年内复发率高达 8 0 % , 且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 ] 。体质是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 相对稳定的特质, 在许多情况下决定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 [4 ] 。本研究通过辨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中医体质类型, 并针对体质类型, 实施个体化的中医体质健康教育, 提高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治疗效果, 为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防治及护理提供指导性的客观依据, 取得良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 2 0 1 1 年 5 月— 2 0 1 3 年 5月在我院脾胃病科住院的 1 6 0 例消化性溃疡病人, 其中男 8 6 例, 女 7 4 例。将 1 6 0 例病人分为两组, 治疗组8 0 例, 男 4 1 例, 女 3 9 例, 年龄 5 0 . 5 岁 ±1 0 . 9 岁, 其中胃溃疡 3 6 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 3 例, 慢性糜烂性胃炎 9 例, 吻合口溃疡 1 例, 食管溃疡 1 例; 对照组 8 0例, 男 4 5 例, 女 3 5 例; 年龄 4 8 . 9 岁 ±1 2 . 3 岁, 其中胃溃疡 4 1 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 4 例, 复合性溃疡 3例, 食管溃疡 2 例。两组在年龄、 性别、 病程及病情轻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 具有可比性。
1 . 1 . 1 纳入标准 符合国际通行的消化性溃疡病人( 根据《 实用内科学》 ) 的有关诊断标准, 并参照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 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的诊断标准。 ① 慢性反复发作、 周期性及节律性腹上区疼痛为主要症状; ② 反酸、 嗳气、 恶心、 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为次要症状; ③ 查体: 活动期腹上区压痛, 其中胃溃疡位于腹中上区或稍偏左, 十二指肠溃疡位于腹上区中线正中偏右; ④ 胃镜检查发现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⑤ 组织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 ) 阳性。
1 . 1 . 2 排出标准 ① 排除心、 肺疾患所致胸痛及消化道肿瘤; ② 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及肝硬化病人;③ 妊娠期或哺乳期; ④ 常服非甾体类消炎药者;④ 未按规定治疗, 无法判断效果或资料不全等。病人均意识清醒, 自理能力正常, 能够正常进行信息交流。
1 . 2 方法
1 . 2 . 1 护理干预方法
1 . 2 . 1 . 1 健康与体质评估 ① 入院时收集病人健康资料, 填写自行设计的病人健康状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人性别、 年龄、 民族、 出生地、 常住地、 婚姻、 职业、 学历、 出生状况、 饮食习惯、 睡眠习惯、 嗜好、 精神状况等, 通 过 健 康 状 况 的 调 查, 建 立 健 康 档 案。 ② 以2 0 0 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 5 ] 为基础, 应用《 中医9 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 和《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 制定标准化的中医体质类型分类量表调查问卷, 对病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再对《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9 个量表中相对应的量表进行量化评分, 通过计算病人的体质得分, 即可判定病人中医体质类型。 量表包括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痰湿质、 湿热质、 血瘀质、 气郁质和特禀质 9 个类型。
1 . 2 . 1 . 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在西医抑酸、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即按现代医学健康教育模式, 针对病人现有疾病进行有关疾病知识、 药物、 饮食、 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治疗组在西医抑酸、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及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应用中医体质辨识方法评估、 计分、 评定, 得知病人的中医体质类型, 并针对病人的中医体质类型, 实施个体化的中医体质健康教育。
1 . 2 . 2 评价方法 出院 3 个月后对病人进行电话回访。再次进行中医体质调查, 通过计算体质的评分情况,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治愈率、 有效率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情况; 复发率及复发后再就诊的情况等, 对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1 . 2 . 3 临床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7 ] , 症候疗效根据症状轻、 中、 重程度分别计为 1 分、 2 分、 3 分, 症状消失计 0 分。 ① 临床控制: 临床症状、 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症候积分减少 ≥9 5 % [ 症候积分 =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 0 0 % ] 。 ② 显效: 临床症状、 体征有所改善或明显减轻, 症候积分减少 ≥8 0 % 。 ③ 有效: 临床症状, 体征均有好转, 症候积分减少 ≥2 0 % 。 ④ 无效: 临床症状、 体征无改善, 甚或加重, 症候积分减少 <2 0 % 。
1 . 2 . 4 统计学方法 资料收集后, 应用 E x c e l 进行数据录用, 采用 S P S S 1 7 .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 2 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 . 1 体质分类 1 6 0 例消化性溃疡病人体质分类情况,经统计分析得出, 其中阳虚质 5 0 例( 3 1 . 2 5 % ) , 气虚质3 7 例( 2 3 . 1 2 % ) , 痰湿质 2 5 例( 1 5 . 6 2 % ) , 湿热质 1 5 例( 9 . 3 8 % ) , 平和质 1 1 例( 6 . 8 8 % ) , 气郁质 7 例( 4 . 3 8 % ) ,阴虚质 9 例( 5 . 6 2 % ) , 血瘀质 5 例( 3 . 1 2 % ) , 特禀质 1 例( 0 . 6 2 % ) 。其中阳虚质、 气虚质、 痰湿质、 湿热质为前 4位体质。两组体质类型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 见表 1 。
3 讨论
3 . 1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中医学认为, 消化性溃疡属于“ 胃脘痛” 的范畴, 一般是由于情志失调、 禀赋不足、寒邪内侵、 饮食不节、 劳倦内伤等所致 [8 ]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其生理、 心理和社会因素, 其中许多因素与体质相关。调查说明, 体质因素可能为胃脘痛发病的内因, 故在目前的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辨证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 减少发病。本研究对 1 6 0 例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显示, 6 . 8 8 % 为平和质, 其余大部分为偏颇体质。而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 气虚质、 痰湿质、 湿热质为主; 特禀质较少, 占 0 . 6 2 % ( 由于例数太小, 分析中将其剔除) , 与李海强等 [1 0 ] 的调查结果相近。可见同一种疾病, 在不同的个体, 其体质类型不同, 因而对不同体质类型的病人, 其治疗、 护理手段应不尽相同。
3 . 2 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联性 在中医体质学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体质类型与易罹病症关联及体质与生物学基础等方面的研究, 发现多种疾病与某种体质的内在联系, 提出了“ 体病相关论” 及 “ 体质可调论” 的观点; 其体质可调性的观点认为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 [1 1 , 1 2 ] 。这为从改善体质入手、 纠正病人个体体质的偏颇状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同时也是实施科学合理的膳食、 用药、 调理情志、 适宜运动等改善体质的基础, 对预防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复发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显示, 1 6 0 例消化性溃疡病人
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极少数病人为平和质, 而大部分病人为偏颇体质。中医认为人的体质偏颇, 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若能及时调理偏颇体质, 可预防体质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使机体恢复到“ 阴平阳秘” 的健康状态, 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 3 ] 。本研究所运用的中医体质
健康教育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对病人其生活方式、 饮食调理、 情志调摄、动静养生等护理干预, 从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最终实现阴阳平衡, 达到改良偏颇体质的目的。本研究表 2结果显示, 治疗组治疗后的各型偏颇体质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偏颇体质评分的分值越小, 说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越明显。可见, 实施中医体质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病人偏颇体质的改善及临床症状的缓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3 . 3 健康教育的应用 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 主要是向病人介绍疾病及用药知识、 饮食及特殊检查注意事项、 运动等内容, 它是相对于疾病而言, 即对同一种疾病, 其健康教育内容大致相同; 多数采取护士讲、 病人听, 或是集中式健康教育讲课的方
法, 只是泛泛而讲, 流于形式, 没有考虑到病人的个体差异性, 因此, 病人不易理解和掌握。治疗组是在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针对病人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 制定个体化的健康调护方案。由责任护士实施一对一的体质健康教育, 详细讲解中医体质特征及健康调养方法, 介绍各种适宜进补的食品、 烹饪方法及运动目等, 每一种体质都有不同的健康调护方案, 做到因人施护。其健康调养内容严谨丰富, 通俗易懂, 方便记忆, 病人乐于接受且易于掌握, 成为病人自觉遵守的行为, 因而提高了病人的治愈率和好转率, 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表 3 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
3 . 4 疾病的预防 中医提倡: “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它不仅是对疾病的事先预防, 还包含病后的养护及临床诊疗中对病程转变、 病症转归、 病位分析等的把握。所谓“ 瘥后防复” 是指对于诸如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病人, 虽然经过了规范的住院治疗, 或已经康复出院, 但要注意防止疾病的复发。因为疾病初愈, 邪气未尽, 正气未复, 因此, 还须过情志、 饮食、 用药、 生活起居等的调摄, 以扶正祛邪、 培固元气, 实现阴阳平衡。本研究通过对病人出院 3 个月后予以电话回访,再次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和体质健康教育, 加深病人对中医体质类型及体质健康教育知识的认识, 学会科学饮食、 动静养生, 避免了因盲目进补、 调养而适得其反的后果, 因而纠正了病人的偏颇体质, 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好转率, 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从表 4 中可见, 治疗组的复发率及复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 0 5 ) 。
3 . 5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预防为主是中医护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
1 4 ] 。中医护理的精髓是“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近年来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建设已经纳入国家规划, 中医体质辨识已经纳入《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 开辟了中医服务提升医疗服务竞争力的新领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临床护理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辨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中医体质类型, 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是一项全新的尝试, 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 全方位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它以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为指导, 针对消化性溃疡病人中医体质类型, 制定出科学的、 安全的、 有效的集治疗、 保健、 康复于一体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 包括生活起居、 饮食调养、 情志调摄、药物调摄、 动静养生等全方位的体质调护, 并结合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 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它既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相互交叉、 渗透、 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 体现中医学“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的“ 整体观” “ 辩证观” 和心身康复的特色, 又与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相统一 [1 5 ] 。通过临床实施及护理干预, 提高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治愈率、 好转率, 同时也降低了复发率, 对降低病人的个人健康风险,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降低国家医疗费用等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