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由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卫生资源共同组成,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向全国提供了大量以中医药服务为产品的医疗服务。但由于体系结构有缺陷、院校培养模式不佳、医疗保险对中医诊疗服务的覆盖面窄、中医医疗机构底子相对薄弱、发展不均衡、中医特色不明显等原因.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医改 体系结构 医疗服务总量 中医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原则.通过一系列的布局调整和功能差异化策略.使各类机构形成上下衔接、、功能互补的医疗服务提供网络,以期最大程度地缓解医疗服务供需的结构性失衡,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卫生服务公平,增进卫生系统绩效,提高社会福祉。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融合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之中,拥有大量特殊的医疗卫生资源并提供大量医疗卫生服务。其布局、结构、功能及各组成部分的内部运行机制受医疗服务体系的规范与制约,但由于中医药本身所具备的特殊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又在生产要素、中间产品、组织结构及服务功能上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因此而面临一些较特殊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1数据来源
文章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若干个数据库中2 0 0 8年中医机构的个案数据库.超出中医机构范围的数据或由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直接提供,或由(2 0 0 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采集而得。
2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是由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卫生资源共同组成,在提供中医医疗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在城市,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构成了城市中医药服务网络:在农村.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村卫生室构成了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
2.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资源情况
2 0 0 8年,我国有各类中医医院共3 l 1 5所,各类中医门诊部8 0 0个,各类中医诊所2 9 9 0 2个。目前,我国大多数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7 2.O%的乡镇卫生院、3 4.0%的村卫生室,9 2.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 4.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2 0 0 8年。各类中医医疗机构职工总数6 0 4 9 8 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 0 2 3 5 2人;中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共3 8 7 3 4 3张。除此以外,在中医医疗机构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医药医疗资源,以各类中医药人员为例,在中医医疗机构执业的人员总数不到总量的一半,大部分人员在各级各类的非中医医疗机构执业。具体详见表1。再以分科床位数为例.全国医疗机构分科床位数中,中医科床位数3 8 9 4 4 6张。民族医学科床位数9 8 0 4张,中西医结合科床位数3 7 9 4 4张。扣除中医医疗机构的相应数据后,在非中医医疗机构中.中医科床位数为3 9 6 5 5张,民族医学科床位数6 4 4张,中西医结合科床位数9 9 5 4张,分别占全国相应科别床位总数的1 O.1 8%、6.5 7%和2 6.2 3%。
2.2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医疗服务总量
我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总量可用医疗机构分科门急诊人次数及分科出院人数两个指标来衡量(中医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及出院总人数已分别计人中医科、民族医学科和中西医结合科3个科中)。2 0 0 8年,全国医疗机构中医科、民族医学科和中西医结合科3科门急诊总人次数为4.0 8亿,占全国医疗机构分科门急诊总人次的1 3.5 6%,其中在医院这一类别中,3科门急诊总人次数占全国总数的2 O.5 3%。具体情况见表2。全国医疗机构中医科、民族医学科、中西医结合科3科出院总人数为1 0 6 2.4 5万人,占全国医疗机构分科出院总人数的9.2 0%,其中,医院这一类别的3科出院人数占全国总数的1 3.9 4%,具体情况见表3。
此外,2 0 0 8年全国村卫生室提供的诊疗服务总量为l 3.2 5亿人次.行医方式以中医为主的村卫生室和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村卫生室所提供的诊疗服务量占其中的2 9.6 6%。
3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结构有缺陷。中医药资源尚未合理配置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是以中医药服务提供为手段,以保障人民生命与健康为目的,由多层次医疗机构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但其系统结构有缺陷,影响了中医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组成要素在功能上的整合。
第一,部分综合医院中医科缺乏.一些优质卫生资源不能为中医服务,难以形成中医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相结合的高层次技术指导中心,影响了体系上层构成要素的引领功能和辐射功能。
第二,中医药服务并未实现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覆盖。部分地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短腿,无法深及基层。
第三,根据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配置应当呈正三角状态,否则会造成疾病经济负担增加和卫生资源浪费.但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中医药资源配置倒置[2 1。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无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导致患者就医流向仍以医院为主,体系的效能降低。
第四,在筹资结构尚未进行根本性变革之前,各类机构间是竞争关系,而非协作关系,双向转诊机制无法在不同层次机构间发挥作用,且较难实现技术和业务的逐级指导关系。
3.2中医药人才的院校培养模式走偏.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面临中医人力资源困境
从健康生产的角度看,中医药服务是健康产出的中间产品,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中医药服务生产健康。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中医人力资源,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特异性与较高的技术性,在利用中医药传统治疗方法的同时,可综合利用现代医疗资源,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生产。
中医人力资源的补给渠道是中医人力要素市场,在我国,由中医药高等院校和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构成。但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虽几经改革.但终究还没有摆脱“三段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再加上中医药学生的培养模式参照西医模式。学生大部分精力要分散在外语和西医课程上;由于高校扩招而引致的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中医药教育结构不合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相对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医专业毕业生望、闻、问、切等诊断硬功不够,临床训练不足.能够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和技能诊治疾病,熟练诊治重病、诊治疑难病的优秀中医人才越来越少.
3.3部分中医诊疗服务项目尚未纳入医保覆盖范围,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受限制
中医药治疗手段非常丰富,除中成药、中医汤剂、针灸、火罐、推拿按摩外,还有中药熏蒸、中药熏洗、中药热奄包、中药封包、中药塌渍、穴位注射、贴敷、刮痧、挑治、割治和土法牵引等及大量的民族医药疗法。这些大多是临床诊疗必需、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费用适宜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尚未完全进入各地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且中医学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身体机能的中庸平和、身心协调发展,并以治未病为“上工”的衡量标准。因此,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本身就兼具“预防、治疗、康复”的综合功能。一些针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药预防和中医药康复治疗项目,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药特色的体现,但很难进入医保支付范围,对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中医药特色疗法防病治病产生不利影响。
3.4中医医疗机构平均资源相对薄弱,发展不均衡
由于一直以来受“基础差、底子薄”的制约,加之由于我国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资源本来就较为薄弱的中医医疗机构出现了在机构类型发展上的不均衡、在城乡发展上的不均衡和在东、中、西发展上的不均衡。以中医类医院为例,对比表4中的各个指标,可看到中医类医院的平均水平要低于全国医院的平均水平,尤其足民族医院、县级中医类医院、中西部地区中医类医院的院均资源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影响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
3.5中医医疗机构尚未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明确指出: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但由于药品补偿仍是医疗机构补偿的主要渠道,而中医药价格相对低廉反倒变成了阻碍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的软肋。“中医西化”成为中医医疗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尴尬选择。目前,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不明显,中医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降低,临床疗效不够理想,使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降低,扭曲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系统功能,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4展望
中医与西医共同肩负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共同发展与完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显著特点。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各类医疗机构运行的内外环境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一些困扰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将会逐步得到改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并提出了若干符合当前实际的建设性意见.体现了国家发展和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战略构想,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重点建设内容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也会随之得以健全、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