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搜索类型: 期刊 | 论文
    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

    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

    【摘要】:中医体质学是研究人的体质和健康关系的学问,也是世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回顾了中医体质学近年来的发展概况,总结了近三十年来,特别是2 0 0 52 0 0 6年中医体质学发展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并进行了分析,阐述中医体质学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医体质学发展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是继承中医基础理论上的创新点,也是当前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口。其在经典医籍的传承、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医药发展领域中处于重要地位。

    中医体质学学科研究进展

    1.中医体质学学科国内进展中医体质研究现已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十五”“2 1 1工程”建设项目,其研究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项奖项。“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 7 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

    11理论研究

    111体质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研究王琦等…1指出,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并提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并将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

    传论等4个基本原理。以上体质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研究,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_2 j,使其进一步的研究得以深入进行。

    112体质分型研究体质分型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有王琦的9分法和匡调元6分法l引,另外还有1 2分法等。王前奔等I 5 J依据痰湿体质课题组调查的1 0 3 6例肥胖人有关数据,运用模糊数学中以建立模糊相似关系为基础的系统聚类分析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痰湿体质评定标准。以王琦为组长的9 7 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组编制中医体质量表,形成了标准化量表;并研究制定《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试行),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体质特点,可直接应用于健康评估。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根据疾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因此对人群体质现象做出客观的分类、建立规范化的分类方法与标准的研究,解决的是现代体质研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体质分型规范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其方法学体系的研究,为鉴别人群中体质类型,提供理论指导与应用工具,形成体质分类的规范化研究方法。中医体质分类需要注意的一大重点是要在体质内涵上尽量区别于中

    医的证,尽可能淡化与证重叠的内容。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及分类标准与方法学体系的建立为实现个性化的养生、保健及亚健康防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113体质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社会整体的进化程度影响着人的群体健康。某种社会类型可以给予人的文化建构以决定性的构型,然后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发育环境中形成独特的体质。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予人不同的人格模式。这种文化背景和人格模式反复刺激人的生理建构,从而形成了个体的具体体质。人的文化建构可能存在于脑细胞的R N A或非基因的D N A部分。而人的生理建构则主要是脑细胞的D N A的基因部分,由于不断接受某种外界信息所传来的刺激,最终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人格模式的脑细胞的R N A或非基因的D N A部分的排列,进而影响到D N A的基因排列,引起基因组功能的变化,最终影

    响并形成藏象系统的基因组信息整体的功能模式l_6 J。王琦等在《中医痰湿体质的基因表达谱研究》课题中,对痰湿肥胖人和非痰湿肥胖人之间的1 1 5个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功能主题进行分析,发现A T P结合基因在组问差异有显著陛,为痰湿体质的判定,临床上对此

    类病理体质的调整、改善提供了初步的客观生物学依据。高洁等[7 3研究发现,瘀血质与D R B 1·1 5 0 1 1D R B 1·0 4 0 5 1 1 D R B 1 1 4 0 5D R B 1·1 4 07 1 D Q B 1 0 5 0 2 1 D Q B 1·0 3 0 3 2关联,进一步提示H L A基因型与中医体质分型有一定的关系。以上的研究都说明,从分子水平阐明中医体质的物质基础和中医药改善体质的科学内涵,出现了良好苗头。中医体质的研究被认为是中医领域中最有希望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方面,有望成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突破口。通过与相关学科的交融,能全面提升中医体质学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融研究,推动中医体质学的发展。

    114少数民族体质理论研究在我国民族医药学理论中,有部分民族医学包含了丰富而独特的体质理论。如藏医学将体质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朗”、“赤巴”、“培根”。蒙医学将不同个体划分为7种体质类型,即赫易型、希日型、达巴干型、赫易希日合并型、希日达巴干合并型、达巴干赫易合并型和赫易希日达巴干合并型。而维医学将人的气质总结归纳为4种类型:干热型、湿热型、湿寒型、干寒型。布依族根据五脏生理功能不同,把人的体质分

    为心型质、肝型质、脾型质、肺型质、肾型质5l_8 J。朝鲜族主要运用“四象医学”(已在国外研究进展中加以介绍)。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医学的体质分型源于长期临床实践,在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疗等问题基本理论上与中医体质学说认识有相通之处。民族医学在改善、调节体质上有一些特殊方药与技法,值得借鉴,今后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民族医学的体质理论加以验证与提高,以丰富传统医学的体质学说宝库。

    115体质与证的关系不少学者论证了体质与证的相关性及二者概念的差异。王琦[9 3认为,体质与证既有着本质的差别,又有着密切联系,体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陈家旭¨0』认为,体质的差异导致病证的多变性:病因相同,体质不同,证亦不同;疾病相同,体质不同,证亦不同;疾病不同,体质相同,证亦相同,即体质是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基础。在证候诊断方面,提出“据质求因,据质定性,据质明位,据质审势”。

    理清体质和证的关系,是体质研究和证候研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现阶段对体质与证候关系的理论阐述的研究较多,但缺乏临床验证方面的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在临床中利用现代医学先进手段探讨体质与证候本质差异,例如进行体质与证候代谢组学的相关性研究等等。

    12临床应用研究

    121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王琦…的痰湿体质课题组采用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对痰湿体质与相关疾病做了深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痰湿之人患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的机会均显著大于非痰湿体质者。徐巍认为与乳腺癌发病相关的因素也是决定乳腺癌癌前病变机转的因素,依其来源性质及作用方式的差异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两大类,其中内源性因素包括机体的免疫状态、遗传素质、激素水平以及D N A损伤修复能力、家族史乳腺癌相关基因、生殖因素、性激素、营养饮食等,相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病变趋向,体质成为病变机转的关键l 1。鲁明源研究发现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因素等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中医理论进行评析,传统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

    均支持“湿热内蕴”是其重要病机的认识。湿热体质是这些危险因素共有的,也是被普遍忽视的体质基础,与冠心病具有内在的相关性l l 3』。

    目前体质学应充分利用自己理论的优势,重点放在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找到真正的发病原因,进行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从调整体质人手,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确定针对性治疗方法,并结合体质进行预防、康复,拓展中医临床新的发展空问,并以此全面带动学科发展。

    122体质预防学、康复学的研究王前飞等l H J g,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的3个方面,即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治防变的角度,论述了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预防的指导作用。另外,在未病之前,辨体质亏虚,通过中医综合调治,如运用中药调补、针刺、气功、按摩和传统健身运动,并配合调摄的独特方法,使体质得以纠正。既病以后,结合体质辨治,则可促进病愈康复。

    中医学一贯注重对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未来的医学是预防医学,结合体质进行预防、康复是体质学说和开展“治未病”共同承担的责任。

    123对体质可调性的研究王琦主持的痰湿课题组复制了肥胖大鼠模型对利痰化湿方剂——轻健胶囊进行动物药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轻健胶囊可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液黏稠度,并可使脂肪肝得以逆转,防止肝纤维变性l 9 l。孙国强等l l 5』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为观测指标,观察了偏阴虚证、偏阳虚证、偏湿盛证者,结果发现阴虚、阳虚问的区别不明显,在一定条件下,体质可以转变。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而体质可调性研究的证实,可从改善体质人手,为恢复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说明了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它具有可变性,从调整体质人手,恢复健康,是医学

    治疗的重要途径。同时改善病理性体质,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些研究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类型的特征、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使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得到具体应用。

    124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人群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已成为中医体质研究的重要内

    容,郑军等以阴阳气血脏腑辨证为纲,结合d,J L“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将d,J L分为阴阳气血平衡和谐型(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气虚型)、脾胃阴虚型(阴虚型),对2 0 3 0例儿童体质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特定角度分析了小儿体质特点。王琦等…1』对1 0 3 6例肥胖人痰湿体质从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方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拟定了痰湿体质

    定量诊断标准,并揭示了痰湿体质的病理基础。“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9 7 3计划)运用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在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完成2 0 0 0 0例的抽样调查。人群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既有利于阐明各种人群的体质特征及其分布状况,也为了解地域、季节时令、职业、嗜好等与体质的密切关系提供了详实的调研数据。

    2.中医体质学学科国外进展体质类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多偏重于气质类型的探索,尚未形成形体、功能、代谢三维结构的研究。日本一贯堂医学将体质分为热毒质、脏毒质、瘀血质。韩国将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象,多为传统宏观的分类方法。近年韩国对四象医学亦开始运用数理方法进行体质模式的研究。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将以体质分类用方,热毒证体质按年龄不同用柴胡清肝散、荆芥连翘汤、龙胆泻肝汤,瘀血证体质用导赤散,脏毒证体质用防风通圣散。

    体系差异一直是西方古代乃至现代医学家、生理学家、哲学家孜孜以求的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试图对个体差异作出分类,以求把握群体的差异规律。但这种体质的研究,主要反映在个体差异性的认识,尚未形成体质分类与之相关认识,而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在进一步研究国内外体质研究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医学和少数民族医学的交流、对接与沟通,使中医体质学形成开放的体系,在促进自身学科发展的同时,扩大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展望中医体质学作为跨世纪的学科研究,可望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今后的研究中,中医体质研究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开展中医体质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实验手段,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点应放在探讨体质与相关疾病的关系,不同个体体质形成机理和规律以及纠正不同病理体质等方面,为有关疾病病理特征与产生机制的认识以及有效防治措施作用机理的阐释提供客观实验依据。同时,应将寻找和建立能够客观反映人体体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动物模型作为今后中医.f本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并在全国范围流调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体质量表的设计,综合分析复合体质出现的规律,完善体质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专家模式识别系统并开展中医体质预防、诊疗研究,使中医体质学研究更

    加系统、深化。

     

     

Copyright © 2013-2024 yixueh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投稿邮箱:gudaowenhua1191@163.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桃城区榕花街通衢苑8号楼1-20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