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H B s A g和H B e A g为筛查指标监控经手术感染H B V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以H B s A g和H B e A g为筛查指标监控的经手术感染H B V的差别。方法: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3个方面比较以H B s A g和H B e A g为筛查指标的经手术感染H B V监控方法的差别。结果:H B V经单层手套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 0 t D/m l,H B s A g阳性者、H B e A g阴性者和H B e A g阳性者的传染性达感染阈值的比率分别为1 9.2 3%、3.2 0%和8 3.8 8%,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医护人员有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H B V经手术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 0 I D/m l,0.6 4%H B s A g阳性者的传染性超过感染阈值,超过者均为H B e A g阳性。结论:以H B s A g和H B e A g为筛查指标的两种监控方法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3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医院感染
我国H B V携带率在1 0%左右,各科人院患者中不少为H B V携带者,H B V感染对医护人员构成了严重的职业性威胁,这种威胁在手术中更大。为此,我国在手术中一直使用以H B s A g为筛查指标的H B V传染源监控方法(H B s A g监控法),该法制定于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紧缺时期,有限的疫苗首先用于阻断母婴传播,未能顾及高危成人,而现今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为此,有学者提出在医护人员有效接种乙肝疫苗的基础上,以H B e A g取代H B s A g作为手术中H B V传染源监控指标,对其阳性者采取加强防护措施的监控方法(H B e A g监控法)J。本文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3个方面比较两种方法的区别。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 0 0 6年2月至2 0 0 7年1 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7 8 6例连续入院的手术患者。男5 6 3例,女2 2 3例;年龄5~8 2岁。患者入院时均空腹采静脉血3 m l,分离血清,于一4 0℃保存备用。
1.2方法
1.2.1 H B V血清学标志(H B V M)检测使用A-5 0 8 2 T E C A N酶标仪(E L I S A法)检测每份血清的H B s A g和H B e A g,试剂盒购于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按说明书操作。
1.2.2实时荧光定量P C R(F Q—P C R)法检测H B VD N A采用F Q—P C R法检测系统(型号:F Q D一3 3 A,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1)样本处理。取待测血清样本以及试剂盒中的对照品各1 0 0 I x l,分别加到0.5 m l离心管中;加入1 0 0 t x l D N A提取液I,振荡混匀,1 3 0 0 0×g离心1 0 r a i n;吸弃上清;再加入2 5 t x l D N A提取液,振荡1 0 s,1 0 0 o C干浴或沸水浴1 0 m i n;1 3 0 0 0 x g离心1 0 m i n,保留上清备用。(2)核酸扩增及检测。整个过程的不同步骤在不同操作区进行。①试剂配制(P C R前准备区):在每个0.2 m l离心管中加入3 7.6 I x l P C R反应液,0.4 lT a q酶及0.0 6 l尿苷酶(U N G)作为反应管。②加样(样本处理区)。在反应管中加入处理过的样本、阴性对照、强阳性对照和临界阳性对照上清液及阳性参控品各2 t x l,盖紧P C R反应管管盖,转移至检测区,置于F Q—P C R仪上。③P C R扩增(检测区)。9 4℃5 S,6 0℃3 0 S,4 2个循环。
1.2.3 F Q.P C R极量稀释法检测H B V感染剂量将F Q—P C R检测H B V D N A低限作为一个H B V感染剂量(i n f e c t d o s e,I D),用P B S液将H B V D N A阳性血液作l 0倍系列稀释,直至F Q.P C R检测到H B VD N A阴性,将其终末阳性的稀释倍数作为H B V I D数值,以此数值作为H B V传染性或病毒浓度的指标。
1.2.4缝针刺伤接种模拟试验确定手术中H B V感染阈值取使用F Q—P C R极量稀释法确定H B V浓度为(1 0~1 0)I D/m l的H B s A g阳性血液各1份j,将手术中常用的直径较大的8×2 4、3/8弧的圆形缝针(原外科7、8号缝针)依次在上述血液中浸泡3 0 S后取出,其后穿透放在2%琼脂表面的一层医用手套并刺入琼脂0.5 C l T I。使用塑料钻孔器切割每个穿刺点,切割部分放入0.9 m l P B S液中,加热熔化后以F Q.P C R检测H B V D N A,阳性切割物对应血液所含的最低H B V I D确定为H B V经手术传播的感染阈值。
1.2.5使用乙肝疫苗的防护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接种者的抗一H B s滴度<1 0 I U/L为无防护作用,1 0~9 9.9 I U/L为低度防护作用,1 0 0~9 9 9.9 I U/L为中度防护作用,>1 0 0 0 I U/L为高度防护作用J。≥1 0 I U/L为达到有效免疫水平,表明对H B V感染具有防护能力,可使H B V的感染阈值提高1 0·I D/ml E。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 H B V M检测7 8 6例中检出H B s A g阳性1 5 6例,为H B s A g携带者。其中,H B e A g阳性者3 1例(1 9.8 7%),H B e A g阴性者1 2 5例(8 0.1 3%)。
2.2 H B V经手术传播的感染阈值H B V经单层手套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 0 I D/m l。
2.3 H B V传染性比较H B s A g阳性、H B e A g阴性和H B e A g阳性者的传染性>1 0 I D/m l的比例分别为1 9.2 3%、3.2 0%和8 3.8 8%,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见表1)。0.6 4%H B s A g阳性者和3.2 3%H B e A g阳性者的H B V浓度超过1 0 I D/m l。
3讨论
3.1筛查传染源H B s A g监控法所得H B V经手术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 0 I D/m l,而H B s A g阴性H B V携带者的病毒浓度都在此阈值之下,都不能成为传染源,即传染源都存在于H B s A g阳性患者中,故以H B s A g为筛查指标的预防方法对所有传染源都使用了加强防护措施,属于零危险性的防护标准。H B e A g是H B V高度传染性的血清学指标,本文研究表明H B e A g是否阳性将H B s A g携带者分类可见,8 3.8 8%H B e A g阳性H B s A g携带者的病毒浓度>1 0 I D/m l,是手术中的传染源,最大传染浓度为1 0 I D/m l;3.2 0%H B e A g阴性的H B s A g携带者是传染源,最大感染阈值为1 0 I D/m l。H B e A g监控法通过医护人员有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将H B V经手术传播的感染阈值提高到1 0 I D/m l后,H B e A g阴性H B s A g携带者已不能成为传染源,而H B e A g阳性H B s A g携带者仍有3.2 3%可成为传染源,需要采取加强防护措施。可见,筛查传染源是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而区别在于确定传染源的标准不同。
3.2切断传播途径屏障隔离是手术中切断H B V传播途径的基本措施。我国对手术患者采取分级防护的方法,即对非传染源采取一般屏障隔离措施,而对传染源采取加强防护措施,这种方法可节约医疗资源。H B s A g监控法将H B e A g阳性和阴性的H B s A g携带者都视为传染源,采取同样的加强防护措施;H B e A g监控法只对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 B e A g阳性的H B s A g携带者采取加强防护措施,而将H B e A g阴性的H B s A g携带者视为非传染源而不予隔离。这是因为即使医护人员不接种乙肝疫苗、也不使用双层手套,也只有3.2 0%的H B e A g阴性的H B s A g携带者可经手术传播,最大传染性为感染低限的1 0倍,使医护人员发生感染并转变成慢性肝病的危险性<1/5 0 0 0 0 0 0,在医护人员进行乙肝疫苗有效免疫之后,这种危险性可下降为零。可见,分级防护是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而区别在于需加强防护者的传染性程度不同。
3.3保护易感者使用特异性免疫方法保护易感者是H B e A g监控法的特点,也是两种方法的差别所在。H B s A g监控法制定于乙肝疫苗紧缺时期,有限的乙肝疫苗首先用于阻断母婴传播,未能顾及高危蚌埠医学院学报2 0 1 0年6月第3 5卷第6期成人,因此未考虑外科医生接种乙肝疫苗后对防护能力的影响,而是将所有H B V传染源都处于监控之下。本资料显示,1 9.2 3%H B s A g阳性携带者可经手术传播,其中1 8.5 9%在乙肝疫苗有效免疫者的防护范围之内,剩余0.6 4%超过了防护范围,超过者均为H B e A g阳性的H B s A g携带者。H B e A g监控法对这些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 B e A g阳性的H B s A g携带者采取加强防护措施后,剩余的H B e A g阴性的H B s A g携带者传染性就处于医护人员的H B V免疫防护范围之内,不能经手术传播。可见,H B e A g监控法也属于零危险性的防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