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搜索类型: 期刊 | 论文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关键词] 中医眼科;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既病防复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8)3351360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日:“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南北朝以前一些非医学资料散在的眼及眼病的记载,到秦汉时期为建立中医眼科学作了先期准备的医学著作,到隋唐宋时期的长足进步,到明清两代的鼎盛之势,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蓬勃发展,中医眼科学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它奠定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眼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在其中。本文就中医眼科学应如何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体现“治未病”的诊治思想进行归纳与论述。

    1未病先防。防患未然

    中医眼科未病先防应指在未发生目疾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目疾的发生。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丹溪心法》)。未病先防旨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邪袭目。

    11调和情志,顺畅脏腑气机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如绿风内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多与情志过激相关,气郁生火,火气上逆,壅塞目中玄府,神水排出不畅,蓄积目中所致[2]。因此,调和情志对于绿风内障的防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12饮食有节,劳倦适度饥饱失常、饮食偏嗜及饮食不洁,常可导致眼病。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能上荣于目,可出现眼部虚症;过饱则肠胃积滞,郁而化热,可出现眼部实证;饮食偏嗜,多食生冷,寒湿内生,可致虚寒眼证;偏食辛辣,脾胃积热,可致实热眼证[2]。此外饮食不洁、肠道染虫可致眼部寄生虫病。劳倦内伤可导致阴血亏损、气血耗伤、肝肾不足、心肾不交等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不耐久视、视瞻昏渺(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

    13讲究用眼卫生,爱惜目力 《千金要方》认为“夜读细书”、“博弈不休”、“雕镂细作”等原因皆可导致眼之痼疾,如肝劳(视疲劳)、能近怯远症(近视)、视瞻昏渺(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其中能近怯远症(近视)在当今的青少年中发病率逐年升高,不得不引起重视。在目前仍无较好治疗近视方式的医疗现状下,未病先防是“防近”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加强学龄儿童的屈光学监测、推广眼保健操、实施群防群治、加强体育卫生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14注意安全,防止眼部外伤如沙尘、金属等异物入目,锐器、爆炸等造成的真睛破损,以及化学物品、射线、有害气体烧烫伤等导致白睛、黑睛疾病。圆翳内障(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常见原因,而高强度的紫外线会导致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因此户外活动时可戴太阳镜和太阳帽,尽量避免在中午强光照射下外出,防患于未然。

    15注重优生,防止先天性、遗传性眼疾如胎患内障(先天性白内障)、高风内障(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辘轳转关(眼球震颤)、旋胪泛起(圆锥角膜)等,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视力水平,因此提倡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及基因检查等可起到“未病先防”的积极作用。

    16其他疠气致病,多来势急猛,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如天行赤眼(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天行赤眼暴翳(流行性角结膜炎)、椒疮(沙眼)等,故需多加防范,注意个人卫生。

    2既病防变。防微杜渐

    既病防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既病以后,应当积极早期治疗,使疾病尽快痊愈;二是把握某些难以治愈之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掌握主动权,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如《金匮要略》中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医学源流论》亦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则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

    可见,早期治疗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在疾病的初级阶段,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伤正程度清浅,正气抗邪、抗损害和康复能力均较强,因而早期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如眼外伤导致的目疾,需要尽快积极治疗,防止导致失明等严重后果。另外,掌握主动权,把握某些难以治愈目疾的发展,也体现了既病防变。如绿风内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早期发现、早期控制眼压对于延缓视神经萎缩的发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再如眼底血证,对其治疗中医论述颇丰。其中,三七是各位医家在血证初期偏爱采用的中药,因其具有止血活血之功,达到“止血而不留瘀”的目的,故可防止血蓄目中,变生他疾,如出血性青光眼等。

    3病后防复。防贯始终

    复发,是疾病已经好转,或经治疗临床症状已经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再度发生,或为“再发”。如《诸病源候论·伤寒病后令不复候》说:“复者,谓复病如初也”。引起复发的因素有食复、劳复、药复等,另外气候因素、精神因素、地域因素等也可成为复发的因素。

    中医眼病病后防复,避免以上的诱发因素是关键。如瞳神紧小(葡萄膜炎)。多因反复发作,造成瞳神与晶珠粘着而影响视力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故在早期治疗的基础上,需在病后防止复发。再如视瞻有色(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多有自愈倾向[4],但容易反复发作,而影响黄斑功能,造成视力下降,患病时除需积极医治,且要注意避免情绪刺激,过用目力、过度劳累及熬夜,注意调理饮食,少食辛辣刺激之品.保证足够睡眠,以减少复发机会。另有聚星障(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多在感冒发热基本好转或痊愈后、或在劳累后发病,造成黑睛骤生多个细小星翳,伴有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碜涩疼痛、羞明流泪等症状,因此,避免感冒及过度疲劳是预防本病发生与复发的重要措施。应贯彻始终。

    综上所述,中医眼科学在预防眼病和保护视力方面所发

    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并且中医眼科学的发展必须与中医“治未

    病”思想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眼疾防治

    工作贡献力量。正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

    病”(《黄帝内经》),眼科医家临床诊治时只有重视“治未病”,

    才能成为“上医”,才能给更多眼病患者以光明的世界。


Copyright © 2013-2024 yixueh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投稿邮箱:gudaowenhua1191@163.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桃城区榕花街通衢苑8号楼1-20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