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式辐射台在小儿外科的应用效果分析
改良式辐射台在小儿外科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改良式辐射台在新生儿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实验组将辐射台肤温传感器固定放置于辐射台加热管方20~25 cm 处(改良式辐射台) 。对照组将肤温传感探头粘贴至患儿剑突皮肤处。观察两组患儿传感器报警次数及皮肤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体温均在正常范围,院感发生率为零,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辐射台传感器报警次数、肤温传感器发生破损,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1)。结论改良式辐射台对患儿体温无明显影响,有利于病情观察与护理,避免操作不当损坏肤温传感器及发生压伤和其他意外。
关键词 改良式辐射台 新生儿 外科
辐射台在新生儿外科病房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它不仅具有保暖升温的功效,而且方便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观察与护理。辐射台的温度设置有手控和肤温两种调节模式,传统的肤温模式即将肤温传感器探头放置于患儿的剑突皮肤处。2013年3~6月我科将辐射台的肤温传感器探头改良为床温探头,即将肤温传感器探头悬挂于辐射台加热管下方20~25cm 处(简称改良式辐射台),患儿体温正常,无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60 例患儿,年龄为出生1~72d,体重2.45~4.6 kg ,男32例,女18例。其中肛门闭锁13例,食道闭锁7例。先天性膈疝5例,胆道闭锁6例,肠闭锁8例,肛周脓肿4例,巨结肠10例,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7 例。入院后遵医嘱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上海四菱FXQ4A 和宁波戴维YP‐1090)上,随机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操作方法 我科为无陪护新生儿外科病房,中央空调保持室温24 ~ 26 ℃ ,湿度55 % ~ 65% ,空气消毒每日3 次,每次1 h ,实验组将辐射台的肤温传感器探头改良为床温探头,即将肤温传感器探头悬挂于辐射台加热管下方20 ~ 25 cm 处(简称改良式辐射台) ,根据患儿体重、日龄不同,设置床温在28 ~ 32 ℃ ,保证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四肢温暖即可,4 h 测体温1 次。辐射台勿置于正对着门窗的
位置,中央用柔软浴巾铺好的鸟巢,患儿着单衣或裸露置于鸟巢中。裸露者,将保鲜膜从与患儿身体垂直方向的辐射台一侧挡板覆盖至另一侧,保鲜膜两端直接粘于辐射台的两边挡板上,整个辐射台仅露出患儿头部,保鲜膜每天更换1 次,若有破损及污染,则及时更换。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将肤温传感器探头粘贴至患儿剑突皮肤处,设置肤温在(36 .5 ±
0 .5) ℃ 。
1 .2 .2 测温方法 体温测定用倍尔康非接触式电子体温计(广州金鑫宝) ,测试部位是患儿前额正中眉心上方处,局部不能有头发遮盖,仪器探头与前额皮肤距离为3 ~ 5 cm 。
1 .2 .3 评价方法 观察患儿置辐射台期间体温的变化、院感发生率、辐射台传感器报警次数、肤温传感器有无破损。
1 .2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 .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表1 ,2)
3 讨论
3 .1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表皮角化层差,易散热,寒冷时无寒战反应而靠棕色脂肪化学产热,若环境温度低时,散热增加,如不及时保温,易发生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或寒冷损伤[1] 。辐射台采用防爆型石英红外辐射管作辐射热源,升温快,传热恒定,在其周围覆盖保鲜膜后,能有效维持患儿体温的稳定。虽然病室温度及湿度较为恒定,但因辐射台无湿化装置,对流蒸发使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多,应注意液体量的补给[2] 。
3 .2 患儿裸露或穿单衣置于辐射台,便于护士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肤色变化及有无三凹征、腹胀等异常情况,有利于对患儿进行护理。闻及心电监护报警,能迅速判断是否因电极脱落还是病情变化所致;并能及时发现管道是否脱落及有无扭曲受压等现象。
3 .3 改良式辐射台能有效避免操作过多、粘贴在患儿皮肤上的肤温传感器脱落、辐射台加热所致患儿烫伤,同时可减少肤温传感器报警次数、肤温传感器探头电线曲折损坏及辐射台控制失灵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