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儿科护士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其应对方式,为减轻儿科护士心理压力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调查表对104名护士其中在成人科室工作者51名(成人组),在儿科工作者55名(儿科组)进行调查。结果 儿科组在社会、工作性质与强度、人际关系应对方面的压力显著高于成人组(均P<0105);儿科组在应对方式上能积极、主动应对。结论 儿科护士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支持系统,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帮助儿科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
关键词:儿科; 护士; 心理压力; 应对方式; 数据收集
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1]。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2]。因为工作对象特殊,家庭期望迫切及社会关注强烈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科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更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多。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干预方式调查表[3]对我市3所教学医院的55名儿科和55名成人科室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西安市3所教学医院在职护士110名,其中儿科工作者55名(儿科组),成人科工作者55名(成人组),年龄20~45岁,平均28160岁。学历:中专30名,大专及以上80名;职称:护士30名,护师63名,主管护师17名。从事护理工作2~20年,平均9160年。均无身心疾病两组年龄、学历、职称、工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1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问卷由研究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及干预方式3部分。一般资料包括护理人员所在科室、年龄、工龄、职称、学历及婚姻状况等。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调查表含有5个方面41个测试项目,分别为社会方面6项、工作性质与强度方面9项、继续教育和职业需求方面8项、人际关系方面9项及家庭方面9项;其程度采用0~4级评分法,分别用0、1、2、3、4表示压力源不存在、压力源存在但未产生心理压力、轻度心理压力、中度心理压力和重度心理压力,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应对方式包括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求助、自己解决;应对效果根据得分而定,效果分完全有效(采取应对方式后压力消除),部分有效(采取应对方式后压力缓解),无效(采取应对方式后压力无缓解或增高)。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成人组51份,儿科组55份),有效回收率96136%。数据资料按性质由统计专业人员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采用统计描述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压力源评分比较见表1.
2.2 儿科护士采用的应对方式及效果56140%儿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采用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而43160%采用消极应对方式。86100%儿科护士认为采用的应对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其采用的应对方式及效
果见表2。
3 讨论
3.1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3.1.1 社会方面: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护士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为普遍。孩子生病后家属心情焦急,加上患儿恐惧而使护理难度增加,家长常迁怒于护士;还有一些家属对医院的规定及程序不理解,对疾病认识不足,产生各种抱怨心理,而护士常成为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与医生相比,护士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儿科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充满应激源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
体疲劳,心理上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4]。
3.1.2 工作性质与强度:高水准的技术要求是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儿童生理的特殊性,如患儿血管细小,穿刺难度大,不易固定,加之患儿恐惧、哭闹和反抗,一些家长在输液治疗时常施以各种不良言行,给执行输液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因不善于看管正在输液的患儿,常出现自行拔除针头或触碰针头使液体外渗等事件,既激化了家长的不良情绪,又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劳动强度。儿科病种繁多,病情变化快,患儿自主语言交流能力差,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对儿科护士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护士心理压力。3.1.3 医护患关系: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其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和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5],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新的护理模式下,儿科护士不仅要与家长、患儿随时沟通,还要付出更多的宽容和爱心[6]。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如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家长多认为是护士水平不高所致,忽略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配合治疗、护理的义务,造成认知反差,盲目投诉,从而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7]。儿科护士即使遇到恶意歪曲事实、遭受无端指责甚至打骂等不礼貌言行时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不但要理解患及其家长,还要帮助患儿解决问题。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时,会感到地位低下,缺乏人身安全,工作满意度下降。儿科护士面对患儿及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层次的患儿家长,加上工作繁重和缺乏理解支持,容易出现负性心理表现,而使儿科护士在医患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高于成人科护士。
3.1.4 其他因素: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精、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护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其职能逐渐拓宽,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造成更新知识需求压力增加。但护理人员继续深造和职称晋升的机会较少,业务水平要求和职业稳定性方面的压力增大。
3.2 缓解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措施
3.2.1 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医院在管理上应以人为本,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及时正确处理护理工作中各种人际冲突,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科学安排值班,合理调配人力物力,以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8]。努力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改善儿科嘈杂的病房环境对护士的不良刺激。为护士提供均等的晋升、学习机会,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士自我价值感和职业自信心。利用休息和其他时间,组织护士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让护士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恢复心理平衡。
3.2.2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愉悦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加强护士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提高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自觉性,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强、自爱,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应善于自我肯定和自我承认,努力做情绪的主人,养成良好的性格,保持乐观、恬静、愉悦的心境,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情绪影响和感染患儿,并由此得到愉悦[9]。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热情的服务态度,回答家长的问题能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予以说明。设身处地为患儿及家属着想,并耐心解释,使家长主动配合工作。儿童往往喜欢他人表扬和鼓励,应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在操作前鼓励患儿,对其治疗的合作和进步给予表扬,并鼓励其坚持和发扬,这样多数患儿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配合治疗。有了/换位思考0的方法和/宽容0的观念,就能坦然对待患儿及家长的担心或挑剔,保持心理平衡,减少与患儿家长之间的误解和冲突,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3.2.3 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患儿家属多数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如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时地向他们介绍疾病的起因、转归及生病期间的注意事项,让家长对患儿病情心中有数,能正确冷静地对待患儿哭闹,积极配合护士进行各种治疗。护士能娴熟地进行各技能性操作,进行各种治疗时尽量减少患儿痛苦。如为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力争一次成功,平时潜心研究婴幼儿、肥胖儿、脱水儿、危重儿血管的特点,反复体会进针动作,留心观察经验丰富、技术较好者的操作方法,使静脉穿刺技术精益求精、得心应手,这样既可减轻患儿痛苦,又可增加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形成彼此理解和包容的良性循环。心理学教育应成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分配到儿科的新护士,上岗前应向其详细介绍儿科工作的特殊性,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遇事冷静、沉着。强调做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只有具有一颗慈母般的心,才会关心、爱护患儿;只有具备更多的耐心,才能在患儿任性、不合作的时候不急不躁、有序地完成护理工作;只有很强的责任心,才会在患儿病情变化快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此外,儿科护士还应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10-11]。
3.2.4 其他:此外,儿科护士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还需要新闻媒体和舆论的正确引导及家庭社会的尊重理解,这些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和杜绝差错事故,缓解护患冲突。促进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和儿科医疗环境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