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搜索类型: 期刊 | 论文
    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的影响及相关神经学机制

        [摘要]在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大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向城市转移,从而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其中不乏因早期母婴分离而出现的低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问题,并已引起广泛关注。早期母婴分离作为负性应激,其影响良好母婴依恋的形成。早期母婴分离通过影响子代的神经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神经营养因子及乙酰胆碱能系统,对子代的心理、行为和认知发育可产生不利影响。该文就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发育的影响及其相关神经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为促进低龄留守儿童的发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早期母婴分离;子代;心理;行为;认知;神经学机制

        良好的母婴联接是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重要保证,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其著名的亲附学说中指出,亲附关系(即母婴依恋)的形成关键期为婴儿出生后618个月,亲附关系的有无与质量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如父母离异、母亲亡故等事件导致的早期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现象客观存在。在中国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城乡区域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其中不乏年轻女性。由于经济、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其将年幼甚至有的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留在家中由他人代为抚养,从局部或某些地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远远超过跟随父母居住在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因此,在我国过早母婴分离的

    现象比发达国家更为突出,并因此直接影响到了母婴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5 800万人,其中低龄留守儿童占相当大的比例(0—5岁儿童占2705)。可见开展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影响的研究将为促进低龄留守儿童的发育起到霞要作用。现就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心理、行为、认知的影响及其相关神经学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心理的影响

        人类社会关系能力的发展通常起源于婴儿和母亲之间依恋关系的发展,早期的母婴关系可能会成为以后成人社会关系的原形,成人后,健康的社会关系与良好的社会支持密不可分,社会支持对成人的心理行为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婴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中,如果母亲对婴儿情感冷漠或母婴分离,婴儿会失去对母亲的信任,导致早期母婴依恋关系形成障碍,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种模式会长期影响儿童期直至成人期,使其在应对挑战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易怒情绪,对以后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易损性,也会形成一个不安全的社交网络,而这些也都是发生抑郁症的危险因素[2].

        婴幼儿时期的负性事件,包括早期父母缺失及母婴分离,在成人期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也有一定的作用。Takeuchipo对精神分裂症病例的研究发现,儿童期父母死亡或缺失(即早期母婴分离)并不会促成精神分裂症的发展,而是成人精神病理学(包括抑郁)的先行事件。但是,对已经发生了精神分裂症或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早期母婴分离会影响其表现型,具有病理塑性的作用,可能的原因:一是早期亲代缺失会加剧获得性无能,进而使已经发生的抑郁加剧;二是亲代缺失本身可能并不是病因学,但会使儿童以后发生抑郁时缺少社会支持。此外,该研究还发现早期母婴分离在精神病的作用中还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单相抑郁症患者有母亲缺失的显著多于对照组,而在男性中未发现这种现象。

        吴泽华等(2008)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找老师和朋友帮忙的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找家人帮忙的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可能的原因为:留守儿童早期与母亲分离,其情感需要常不能够得到家人及时的关注,导致了情感缺失,所以就往往把情感寄托在朋友身上,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此外,汪加干(2008)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孤独感发生率较非留守儿童高,并且其随年龄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张皑频等(2008)的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有其他诸多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自闭、情感冷漠、个性倾向于内向,掩饰程度高,任性,逆反心理重等。

        2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行为的影响

        Stein[4]研究发现,经历短暂早期母婴分离的8个月婴儿表现出焦虑不安、悲伤、抵制环境、对刺激反应迟钝、活动缓慢、呆滞、食欲不振、失眠;经历过早期母婴分离,在年长及青春早期的儿童常表现为恐学症、分离焦虑。在对小鼠出生后的最初2周内实行每天15分钟或6小时母婴分离的一些研究中,Jaclyn”1发现,分离的小鼠与正常饲养组相比,在青春期表现出一般活动减退,适应新环境的时间增长;Lippmarm等坤。发现,每天分离6小时的小鼠与每天分离15分钟及正常饲养的小鼠相比,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刻板症及活动减退;Kevin”3发现,当分离小鼠被置于新环境时,与非分离组相比,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活动功能亢进,其中雄性攻击行为增多,而雌性中无类似的发现。在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

    Kaleher¨o发现,经历过早期母婴分离的黑猩猩表现出社会性行为减退,自我安慰行为增多(如吮指),在以后的生活中寻求社会安慰增多,Michael等旧。以猴为研究对象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此外,Pryce¨叫发现早期母婴分离的猴有行为抑制的表现。

        早期母婴分离是导致非社会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非社会性行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内向性的非社会性行为,这种行为的儿童通常表现为与人交往冷漠、讨厌,不喜欢与他人共事,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悲伤,情绪拘谨,有隐蔽性,拘泥小节,应对失败挫折的能力较差。总之,这是一种保守且封闭自我的行为;二是逃避性的非社会性行为,儿童遇到自认为不利的事情或应付困难的事情时,会从该环境中退出或逃避。而非社会性行为是发展成为反社会性行为的潜在因素,因此对低龄留守儿童的非社会性行为要加以重视。

        3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认知的影响

        早期不幸事件常伴随其在儿童期及青少年期较低的认知能力,其中情感因素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幸事件。Richards¨川研究发现,因父母离异引起的情感问题与其儿童期和青春期认知发育不良和低教育水平有关,儿童缺少母亲照顾和理解与其8岁时认知能力低下有显著相关性。汪加干(2008)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考试及格率仅有60%,而非留守儿童及格率可达到87%;在被领养的儿童中,70%一90%都表现出全面的认知损伤,或者在收养期间有多方面的发育迟缓。但是也有不同观点,Colvert等【12o研究结果显示,寄养子在被收养几年之后,只有14%还会继续显示有全面的认知损伤,认知功能有明显的赶上,寄养子智商与非寄养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学习问题和语言发育延迟在前组中比较常见,寄养子还多发注意障碍与冲动行为。Benetti¨引对小鼠出生后的最初3周期间采取每天3小时的母婴分离,发现幼鼠有记忆缺失的表现。Choy¨刮研究发现,早期母婴分离的小鼠在长时程空间记忆测试(Morris水迷宫测试)中表现出学习延迟,在短时程空间记忆测试(Y迷宫测试)中有显著缺损,工作记忆改变较小;还有研究发现,早期经历过母婴分离的成年小鼠也表现出记忆缺失¨副及学习功能缺损¨6|。其表明早期母婴分离的小鼠均表现出一定的认知损伤。Pryee¨驯在以猴为对象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4相关神经学机制

        4.1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变化

        电生理的研究发现,海马神经元问的联系具有可塑性,其384 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2010V0121 No3与长时陈述记忆的形成有着共同的分子机制。在海马的神经纤维通路上,一组高频电刺激可以使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增强,这一效应即为长时程增强效应(LTP)。有研究发现,早期母婴分离的小鼠在水迷宫测试中表现出记忆显著损伤,同时伴随着小鼠海马CAI区的LTP抑制CAI间的突触联系是以谷氮酸(Glu)为神经递质的,故也伴随着Glu的一系列变化ⅢJ

        4.2神经递质的变化

        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轴及糖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调节作用。下丘脑窜旁核(PVN)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从而刺激前脑下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刺激肾上腺皮质的分泌,这时,HPA轴的应激兴奋就开始了。这是个体应对应激(如早期母婴分离)的主要方式。HPA轴异常与情绪紊乱和焦虑症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HPA轴对应激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糖皮质激素的调节来调控,应激所致的许多行为结果被认为是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

        Benetti¨列的研究结果显示,母婴分离对新生小鼠的HPA轴表现为很强的抑制作用。海马部有高密度的糖皮质类同醇受体,母婴分离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增高,继而负反馈调节抑制CRF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弱了HPA轴对其他应激的反应。此外,母婴分离引起的糖皮质激素增加会导致海马神经元缺失,因此糖皮质激素受体缺失;又因为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作用,进而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的进一步升高,如此循环往复。

        但是,在幼年经历过母婴分离成年鼠的HPA轴反应增强,Barbara¨引研究检测结果显示,早期母婴分离组的小鼠成年后PVNCRF mRNA表达增加;在剧烈的游泳测试中,分离组与对照组的肾上腺酮和ACTH均增加,但是分离组增加更为显著。早期母婴分离的成年小鼠对应激的反应性增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糖皮质激素负反馈作用的敏感性受到损伤;另外,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改变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功能增加的另一个原因。

        4.3母婴分离与谷氨酸

        长期的母婴分离也会导致后代其它神经生物学的改变,包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这些改变将一直持续到成年。Glu是哺乳动物大脑中最有优势兴奋性的递质,Glu在神经系统中以大脑皮质、海马、小脑和纹状体含量最高,脑干和下丘脑次之。GluN一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型在大脑中涉及到对环境和对应激事件(如母爱剥夺)的反应,多表现为焦虑,其也参与幼年和成年的学习过程、脑成熟过程、神经元可塑性和李间记忆的形成。Kalcher¨o研究发现,早期母婴分离导致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减少;相反,在新生儿接受到很好母亲照顾的小鼠成年后表现出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增加,伴随着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增强。早期牛活应激有持久的行为和神经内分泌作用,尤其作用在海马和杏仁核,而这两个结构又是颞叶癫痫的结构基础。Salzberg¨副对小鼠的试验证明,早期出生后应激(如早期母婴分离)易导致成体后癫痫,尤其是雌性小鼠表现出持久的癫痫易损性。癫痫发作会导致行为异常和记忆障碍,具体机制为:癫痫发作时会导致Glu在细胞外大量聚积,聚积的Glu一方面持续刺激引起细胞长期去极化,导致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高,使Na+内流,膜电位发生变化,cr和水分均内流,从而造成神经细胞畸形渗透性肿胀,直接导致细胞坏死;另一方面Glu通过激活谷氨酸受体(NMDAR)发挥其神经毒性作用,NMDAR使钙通道开放导致Ca2+大量内流并蓄积,进而激活蛋白酶、磷脂酶c、磷脂酶A、一氧化氮合酶等,通过它们的直接作用或其毒性产物(如自由基、NO)的作用造成蛋白质、脂质和DNA的损伤,致使细胞膜结构分解,神经元骨架破坏,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发生迟发型死亡[191

        4.4母婴分离与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NTF)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NTF是一类为神经系统提供了一个营养微环境的可溶性多肽因子,在脑发育中起关键作用,是神经系统可塑性的重要调节因子。例如,NGFBDNF和其他相关功能的神经元营养因子的表达均集中在海马和大脑皮质,而这两个区域是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靶区域。Benetti等【”1的研究结果提示,这些NrllF不仅有助于分裂后期神经元的存活,并且对神经元的联合和形态学可塑性也有重要作用。在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突触发生过程中,NT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会显著增多,并发挥调节作用。

        母婴关系是否破裂可能会影响NTF的表达。Cirulli等唧。研究发现,短暂的或长期的母婴分离会使新生小鼠海马部、大脑皮质和下丘脑中的NGF表达增加,从而发生一系列的行为改变,结果提示行为可塑性也是建立在神经网络结构方式的改变和神经调节物质(包括NTF)释放的基础上。Benetti¨列在母婴分离小鼠的额前皮质和海马中发现BDNF基因表达短期增加。RodrigoBu研究表明,早期母婴分离的动物在成年后表现出NTF的表达减少,并影响学习和记忆能力。

        4.5乙酰胆碱能系统

        乙酰胆碱在许多生理学过程,包括学习和记忆中均起到关键的作用,接收来自基底前脑目县碱能系统的大量调节信号主要为海马结构。Rodrigo等旧¨研究检测发现,母婴分离组的小鼠表现出对物体认知和社会认知的损害,并且伴随海马和鼻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显著增高,给予多奈哌齐(益智药)或加兰他敏(抗胆碱酯酶药)可以改变这种现象,提示早期母婴分离导致内源性胆碱能机制破裂,从而对认知产生有害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能证明仅靠抗胆碱酯酶药就能治疗由早期母婴分离或出生后应激引起的认知损伤。

        在国内,目前的人群研究中多关注早期母婴分离儿童(主要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心理行为等卫生问题,针对早期母婴分离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国内还无相关研究资料。在国外的研究中,关于早期母婴分离的动物研究较多,国外由于无大规模的留守儿童,所以人群研究主要是针对如离婚、战后母婴分离特殊群体的小样本研究资料,而且直接与认知有关的文献极少。所以针对早期母婴分离对子代认知能力的影响将成为以后新的研究方向。

Copyright © 2013-2024 yixueh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投稿邮箱:gudaowenhua1191@163.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桃城区榕花街通衢苑8号楼1-20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