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和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检测结果,探讨口腔Hp感染与胃Hp感染的相关性,及口腔Hp感染对Hp根除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唾液测定螺旋杆菌抗原技术(HP S)和”C/“C尿素呼气试验(UB T)同步检测的方法,对1 1 4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初诊患者(第1组),1 2 9例确诊为胃Hp感染经根除治疗后4周复查的患者(第2组)和3 3例无消化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第3组),进行口腔和胃Hp检测。结果第1组、第2组和第3组HP 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 7.1 9、7 5.9 7和8 1.8 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0.4 7,P值均>O.0 5);UB T阳性检出率第1组(5 2.6 3)比第2组(3 4.1 1)和第3组(2 1.2 1%)高,第1组与第2组和第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8.4 8和1 0.1 9,P均<0.0 5),第2组与第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2.0 3,P>0.0 5);在UB T阳性者中,HP S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分别为8 1.6 7、8 8.6 4和1 0 0,一2.2 5,P值均>O.0 5)。结论唾液中存在高Hp抗原检出现象,口腔可能是Hp在胃以外的“第二定居地”。口服药物治疗对口腔Hp感染几乎无效,口腔Hp的存在可能是胃病发病和复发的一个重要和直接的原因。
【关键词】螺杆菌,幽门;口腔;胃;抗原,细菌;唾液;尿素;碳放射性同位素
1 9 8 3年幽门螺杆菌(H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Hp)被W a r r e n和M a r s h a l l从胃幽门溃疡患者胃黏膜中首次分离出来_1]。1 9 8 9年K r a j d e n等_2]和1 9 9 3年F e r g u s o n等l 3相继成功地从胃炎患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分离培养出Hp。此后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从牙菌斑、唾液、牙周袋等部位检出Hp。多数学者认为,口腔和胃Hp具有同源性]。关于口腔Hp的来源,有人认为是通过胃食管反流使H逆行至口腔,也有人认为Hp是先在口腔定居,在适当的时候进入胃内J。本研究采用唾液测定螺旋杆菌抗原技术(H P S)与"C/¨C尿素呼气试验(U B T)同步检测的方法,对2 7 6例作口腔和胃Hp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 0 0 8年6月至1 1月、2 0 1 0年1月至4月,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5个医院共2 7 6例患者和志愿者,分3组对HP S法与UB T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第1组l 1 4例,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3 2例,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人民医院3 1例,浙江省嘉兴市圣和胃肠病诊所5 1例,均为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初诊患者,男6 1例,女5 3例,年龄1 7~7 7岁,平均4 7岁,排除了4周内服过抗生素、铋剂、质子泵抑制剂
(P P I)等对Hp检测有影响的药物,经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少数患者伴糜烂或局灶性萎缩。l 1 4例均进行HP S检测,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3 2例同期进行”C—UB T检测,其余8 2例均同期进行“C—UB T检测。第2组1 2 9例,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5 8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7 1例,均为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和(或)胃黏膜切片染色镜检Hp阳性,采用P P I三联疗法7 d方案(奥美拉唑2 0 m g,2次/d;阿莫西林1.0 g,2次/d;克拉霉素0.5 g,2次/d;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甲硝唑0.5 g替换阿莫西林)抗Hp治疗后4周进行复查的患者,其中男6 8例,女6 1例,平均年龄4 3(2 1~7 6)岁。1 2 9例均进行HP S检测,其中5 8例同期进行“C~UB T检测,7 1例同期进行”C—UB T检测。第3组3 3例,为浙江省嘉兴市的健康志愿者,均无消化道症状,4周内未因其他疾病服用过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其中男8例,女2 5例,平均年龄3 2岁(2 3~4 5)岁。3 3例均进行H P S检测,并同期进行H C~UB T检测。
二、研究方法
1.HP S检测:HP S测试板由美利泰格诊断试剂(嘉兴)有限公司提供。受试者在测试当天晨起后避免刷牙及漱口,并禁食、禁水,留取的唾液标本在5 mi n以内,立即在现场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结果判断:取唾液0.5~1 m l置于试杯内,用吸管吸取4滴唾液,滴入取样杯中,滴加2滴缓冲液于取样杯中,更换吸管,充分混匀后,吸取3~4滴混合液,滴入唾液测试板的加样窗口,5~1 5 m i n观察结果,指示窗口显示T线、C线,为H p阳性;如指示窗只显示C线,未出现T线,为Hp阴性;如指示窗T线、C线均未出现则检测无效,重测。
2.¨C—UB T和¨C—UB T:按C—UB T、¨C—U B T常规方法进行检测,C—U B T结果判断(d e l t a o v e r b a s e l i n e,D OB)≥5判断为H p阳性;¨C—UB T测试值≥2 0 0 d p m/mm o l C 0判断为H p阳性。
3.统计学处理:采用)[检验,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组HP S法和UB T法(包括C UB T和HC—UB T,其阳性标准见研究方法)的检测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H P S阳性检出率,消化科初诊患者、抗H p治疗后患者和志愿者分别为7 7.1 9(8 8/1 1 4)、7 5.9 7 0 A(9 8/1 2 9)和8 1.8 2(2 7/3 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
P>0.0 5)。UB T阳性检出率,消化科初诊患者、抗Hp治疗后患者和志愿者分别为5 2.6 3(6 0/1 1 4)、3 4.1 1(4 4/1 2 9)和2 1.2 1(7/3 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1 4.2 1,P<0.0 5),初诊患者高于抗H p治疗后患者和志愿者(一8.4 8、1 O.1 9,P值均
讨论
H p首先是从胃幽门溃疡的病理组织中发现的,近些年发现口腔Hp也有较高的阳性率,俞莹莹等_7采用唾液Hp抗原E L I S A检测法,检测接受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2 4 6例,唾液中Hp抗原阳性检出率为5 0.8 1 0 o(1 2 5/2 4 6)。患者E l腔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口腔、胃窦同步检测结果显示,有上消化道症状组口腔HP检出率明显高于胃内检出率]。口腔中HP的存在可能是胃病发生和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HP阳性胃病患者,予根除Hp治疗后,唾液中Hp阳性患者的根除率,明显低于唾液Hp阴性患者;随访2年,唾液中Hp阳性患者胃病缓解率低于阴性患者缓解率]。侯海玲等_1。。对1 0 2例有上腹部不适,并有不同程度牙周炎的患者进行胃和口腔标本的Hp检测。结果胃Hp阳性者的口腔Hp检出率高于胃Hp阴性者的口腔Hp检出率(P<0.0 5)。胃Hp阳性的5 8例经药物治疗后4周进行复查,其中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低于口腔Hp阴性者;治疗后1年,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高于口腔Hp阴性者的根除率。
本研究采用H P S法与”c/“C—U B T同步检测的方法,对1 1 4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初诊患者;1 2 9例为胃Hp感染,经根除治疗后4周进行复查的患者;3 3例无消化道症状的志愿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①3组口腔中均存在高Hp抗原检出率现象,提示口腔可能是Hp在胃以外的“第二定居地”;②有胃Hp感染者大多同时存在口腔Hp感染;③Hp根除治疗对杀灭胃内Hp有一定疗效;无消化道症状的志愿者,虽口腔Hp感染率也颇高,但胃Hp感染率并不高;④经Hp根除治疗后复查的患者,虽然U B T试验阳性率比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初诊患者明显下降,但H P S阳性率仍高,提示口服药物对口腔Hp感染的治疗几乎无效。
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表明患者口腔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另外,规范的Hp根除治疗药物不能根除口腔中的Hp,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口腔中的Hp存在于牙菌斑、龈沟及唾液中,尤其是牙菌斑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物膜”(b i o f i l m)结构,H p可借此逃避药物的杀灭,故全身用药对其作用甚微。因此,在临床上导致Hp根除失败的原因除了耐药外,口腔Hp感染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诊治胃内Hp感染的同时,必须考虑口腔H p感染的诊治问题。
由于口腔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仅凭形态学特征难以鉴定Hp。P C R受引物的影响,容易产生假阴性;亦可因交叉反应而出现假阳性,且技术要求高,不宜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方法。由于口腔中Hp产生的尿素酶,大部分留在口腔,不参与分解进入胃里含”C或“C尿素,因此UB T亦不能判断口腔是否有Hp感染。HP S检测技术是依据免疫学原理设计,通过应用胶体金层析式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性检测人体唾液中Hp产生的尿素酶,从而诊断口腔Hp感染。现有资料显示,有胃Hp感染者同时伴随口腔Hp感染的比例甚高,我们认为若能将U B T法与H P S法进行组合,联合用于诊断检测胃H p感染和口腔Hp感染,就可给胃Hp感染和口腔Hp感染的同步治疗提供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