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搜索类型: 期刊 | 论文
    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与阐释

        【摘要】代谢综合征(M S)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M S的中医研究现状,提出M S目前存在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分布、证候、中医药干预和疗效评价等六大关键科学问题,并逐一剖析,认为M S的病名当属肥满,病机为中满内热中满脾虚,病位以脾胃为主,其次为肠道肝胆,最后涉及心肾。M S的研究首先要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掌握M S的病因病机、症状分布和证候特征,开展药物筛选并结合临床进行多中心干预,规范研究方法,同时建立M S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代谢综合征(M S)正在全球流行和肆疟,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M S患病率为1 65%,年龄标化后,M S的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 00%和2 33_1-2]M S以腹部脂肪分布异常为主,并伴有脂肪、糖、蛋白质等代谢异常,属于系统性/整体性失调,这与中医整体观念相吻合,可以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但前提是建立在准确认识和正确理解以及系统研究M S的基础上,而目前中医研究M S还存在许多关键科学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针对M S的研究现状,笔者提出六个关键科学问题并进行了客观分析。

    一、病名问题

         代谢综合征(M S)是一个近年来西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西医病名,严格来说,M S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综合征,尽管西医对M S还存在许多争议,对M S的诊断标准争论不休,但M S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医没有M S的病名,但中医学对M S如何进行归类,病名如何命名,是临床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因为这牵涉到中医病历书写和中医诊断的实际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如用气虚”“痰浊”“肥胖”“眩晕”“消瘅…‘消渴…‘心悸胸痹等命名M S极为模糊,也不准确。

        1.按照体型归属于中医膏人:《灵枢·卫气失常》把肥胖人体分为三类,其中的膏人类似M S,《灵枢·卫气失常》篇中人有脂,有膏,有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膏人的特点有三:即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说文解字》膏,肥也。丹波元简《灵枢识·九针十二原》腴者,脐下腹也,也就是在脐以下小腹以上的部位。可见,膏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形体丰腴,肚腹硕大,纵腹垂腴,腹部凸出高过胸(腹部增大超过胸部的下垂线),皮肤松弛,质地绵软,弹性减弱,肌肉不坚实。膏人当属脂肪之肥,也就是脂肪增多,其脂肪主要沉积于腹部为主,并且腹部有下垂现象,故纵腹垂腴皮缓即腹部皮肤纵缓,质地绵软,皮肤与肌肉连接不紧密有分离的感觉;肉不坚指肉之质地按之不够坚实,缺乏块状肌肉感,与皮缓一致。这种堆金积玉,腹若悬箕,大腹便便,腹大硕满的特征与M S的腹型肥胖基本相同。

        2.按照特征归属于肥满:笔者在2 0 0 81 2月受邀在韩国肥满学会作学术报告,韩国的大韩医师学会下属有一个韩国肥满学会肥满二字即来源于此。肥满具有浓厚的中医学特点和腹型肥胖的特征,作为M S对应的中医病名准确而贴切。肥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肥指的是脂肪增多,而非胖以骨骼增大增粗或肌肉增多为主;第二,指的是腹部脂肪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才达到满的程度;第三,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专门指腹型肥胖,作为M S专有的疾病病名具有排他性,是独一无二的,符合国际疾病命名要求。

        3.肥胖的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说肥,含脂肪多胖,脂肪多,肉多,说明肥和胖是有区别的,由于二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肥胖,原则上应该分为肥人胖人,但肥胖并不能体现M S的腹型肥胖特征,而且肥胖有多种类型,不具有排他3性,所以M S不能用肥胖进行命名。

    二、病因病机问题

        1.病因问题:M S是一个现代疾病,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改变有密切的关系,在生活方式改变中以饮食最为重要,其次为运动量减少,因此,过食肥甘,久坐少动是M S的直接或重要因素,但到底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需要进行研究。

        (1)饮食失调,过食肥甘:腹型肥胖为膏人的本质是机体内过剩的精微物质以油脂方式沉积于体内,其产生与精微物质的吸收、转化和消耗失衡有关,饮食失调是膏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身全赖饮食滋养,饮食入胃,经脾之散精,肝之疏泄,水谷精微方化为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营卫气血津液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若饮食过量,或过食肥美,水谷精微摄人过多,积聚于体内,遂成肥人。如《素问·奇病论》说:帝日: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日: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指甜食,指好吃可口的食物,指油脂或肉类食物。因此,饮食失调是导致膏浊形成的重要原因。

        (2)久坐少动,好逸恶劳:久坐少动,好逸恶劳是肥满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适当的劳作能使脾胃运化有权,增加精微物质的消耗。若少劳多逸,久坐少动则气机不畅,中焦之气上下斡旋受阻,饮食精微不归正化,变为营浊,其中积于体内肌肤者即成为。膏积于腹部皮下,则成腹型肥胖,即多气而皮缓之膏人;若全身各处分布,则成周围型肥胖;若流于血脉中,成为血浊等,随血周流全身,即构成M S其他组分的异常。

        (3)其他因素:情志失调可导致气机疏泄失常,肝胆气机郁滞;或者中焦气机壅滞导致土壅木郁,由脾胃而累及肝胆导致M S的发生。

        2.病机问题:M S的基本/核心病机是什么?病机是如何转变的?目前仍然不清楚,中医对M S病机学的研究如何摆脱以往的条条框框,建立创新思路,是研究M S的又一关键科学问题。

        (1)M S的第二致病因素:基本致病因素为膏浊:笔者认为腹型肥胖为,这个类型的人为膏人。凡精微异常沉积于血中通称为,从浊的类型上可以分为血浊(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增多等)、脂浊(血脂异常)、蛋白浊(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升高)、尿酸浊(高尿酸血症)等。的特点:一是血中或组织中某种物质过多,但尚处于流动状态;二是尚未出现疾病状态,属于疾病的前期阶段;三是可以是持续性,也可以为间断性,如果浊邪持续性增高1 3久,可以生痰生瘀,就会发生疾病。形象比喻之,雨后之水为,沉积到河床属,阻塞河道就为,所以,浊是一种中间的过渡状态或过渡产物]②“痰湿M S中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医认为痰为有形之物,肥胖为痰浊积聚所致,所以前人有胖人多痰肥白人多虚之说,湿聚生痰,痰积成肥。宋代杨仁斋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自人多痰湿的观点,清代《石室秘录》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强调肥胖人痰湿的形成与气虚的关系。清代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李中梓认为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由于禀赋遗传,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运化,痰湿凝聚。《内经》日:素嗜肥甘,好酒色,体肥痰盛。这些论述,构成了中医把肥胖分为虚和实两个基本类型的基础。王琦教授把中医体质分为9型,其中痰湿质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症,类似M S体型。

        (2)M S的病机探讨:中医对M S病机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透彻,理论阐述不够圆满法括,理解存在许多片面和偏差,成为制约中医研究M S的瓶颈之一,也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①M S的病机:M S的病机分析必需建立在四个方面的基础上:第一,腹型肥胖,特点为中焦满墩,病机应为中满,但中满当分虚实,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第二,基于《内经》消渴病理论,《素问·奇病论篇》指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中满内热为病机特点。第三,基于历代医家的论述:如肥胖与痰湿之间的关系,肥胖和脾以及肝肾之间的关系。第四,腹型肥胖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内经》明确指出,肥贵人与消渴等疾病皆为膏粱之疾。因此,把M S的病机概括为中满内热满脾()两个方面。②M S的病位病性:由于M S的特点为腹型肥胖,因此病位在中焦,以脾胃为主,涉及肠胃、肝胆和子宫等,1 3久可以累及心肾,但中焦病变是根本。初起以实证为主,1 3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中青年以实证为主,老年以虚证为主;男性以实证为主,女性以虚证为主。在脾胃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核心,以中满内热中满脾虚二者为根本,可以兼见胃肠实热,痰湿内停,或见气机运动失常,也可以兼见肝胆实热或疏泄失常。膏浊入血,可以出现血糖、血脂、尿酸的异常等各种组分变化。

        (3)病理转归:M S虚实定向,寒热定性四个字来描述,由于M S的病机有中满内热中满脾虚不同,这就决定了M S的转归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一般而言,中满内热向化火生毒方向发展,多出现湿热、痰热、郁热等现象,多合并血脂异常、血糖增高、尿酸增高、高血压等组分异常;中满脾虚向虚寒方向发展,多出现痰湿、寒湿、水湿等表现,也可以合并血脂异常、血糖增高、尿酸增高、高血压等组分异常,但必须要以痰湿、寒湿或水湿化热,热邪煎迫血液为前提条件,此时脾虚仍然存在,表现为虚人M S,属于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或以标实为主,或虚实并重。不论是中满内热还是中满脾虚,到后期都可以兼夹不同程度的血瘀,血瘀出现越早,或血瘀越重,就越容易出现各种血管并发症。

        (4)M S与其他疾病相互关系的认识:《黄帝内经》有肥贵人与中风、偏瘫等相互关系的描述,《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指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消瘅类似2型糖尿病,仆击、偏枯和痿厥类似心脑血管疾病,气满发逆和肥贵人类似肥满,这几种疾病都是膏粱之疾,可以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由此说明中医早就认识到M S这种疾病。

        (5)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多余的膏脂蓄积体内而为膏浊,或成痰浊、湿浊,痰浊壅塞,聚集腹内,则易导致腹型肥胖;膏浊人血,煎迫津液,形成浊瘀,出现尿酸异常;脂膏流溢,入于血脉则致血浊,发生血脂异常;气机瘀滞,痰瘀化热,伤及脉道,会引起高血压;痰瘀郁久化热,耗气伤津,气阴两虚,发为消渴,而出现M S诸证。

    三、症状分布问题

        临床上M S会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特点是什么?症状分布规律是什么?这也是研究M S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症状是构成证候的基础,是研究病因学、病机学和证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辨证论治的依据,在M S早期有可能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只能依靠体征或舌脉进行辨证,这就给临床医生治疗M S提出了挑战,这也是造成临床医生治疗M S差别的主要原因,到底M S的主证和次证是什么?辨证依据怎样进行确立?这些问题也是亟待解决且直接关系临床诊疗措施确立的关键问题。

    四、证候学研究问题

        证候学是中医学研究M S的基石,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和基础,证候具有时空、动态和多维的特点,与M S的多组分及动态发展具有类似的特征。目前,国内外对M S的证候学缺乏系统的研究,M S的证候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不清楚,不同地域证候是否有区别?M S有哪些基本证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是研究的又一关键科学问题。现阶段,一些证候学报道都是出于个人经验或粗略的证候分析,缺乏严密的设计,更缺乏证候学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支撑,成为制约中医研究M S的瓶颈。

    五、中医药干预问题

        1.干预依据:目前,干预M S主要是建立在个人认识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仍然处于感性阶段,尚未真正上升到理论层面,对于干预的依据需要进行认真的理性思考。对于M S除饮食和运动控制外,在药物控制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对干预药物进行筛查;第二,缺乏多中心研究支撑;第三,迄今为止,尚缺乏干预M S上市的中成药,限制了多中心干预M S研究的进行;第四,干预的效果有待于客观评定。

        2.干预措施和方法:干预M S临床报道最多的是中药汤剂,汤剂的组成主要从六郁湿、浊、痰、瘀立论,干预的方药有越鞠丸、六郁汤、大柴胡汤、二陈汤、四君子汤、四逆散、平胃散、参苓白术散、鸡鸣散等,也有以高血糖为主要组分患者化热伤阴者,按照伤阳的脏腑不同分别用生脉散、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等,也有用绞股蓝、黄连素、溪黄草、复方丹参滴丸、血脂康等干预的,也有用自拟方干预的,可谓百花齐放。造成干预差别的原因在于M S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时期,或者构成M S的组分多寡不同。目前报道,干预M S的时限大部分为1个月,只有个别的报道为3个月,对于M S到底干预多长时间,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六、疗效评价问题

        M S以腹型肥胖为核心,其次是血糖、血脂、尿酸、血压等组分/指标的异常,所以,评价干预M S的药物既不同于评价减肥药,也不同于评价降糖、调脂、降尿酸或降血压等药物,到底是评价单一亚型组分,还是综合评价?也是研究M S的关键科学问题,这涉及到干预M S的药物开发等多个方面,目前的临床报道主要评价的是亚型组分,因此,如果这样评价对于M S的提出与评价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等没有区别,M S的提出也就缺乏实际意义。

        总之,M S已成为一项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因其自身整体性、综合性的优势以及其早期防治的思想,展示了其防治M S的巨大潜力。但由于中医学对此疾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M S的研究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组织多学科人员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目前亟需统一认识,并制定出一套包括从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及干预措施的系统研究方案,规范研究方法,以便于体现中医在诊疗及预防M S中的优势。

Copyright © 2013-2024 yixueh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投稿邮箱:gudaowenhua1191@163.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桃城区榕花街通衢苑8号楼1-20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