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搜索类型: 期刊 | 论文
    中西医汇通思想对现代健康管理的启示

    中西医汇通思想对现代健康管理的启示

    摘 要】   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影响而形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其所倡导的思想理论虽然存在某些偏颇和缺陷,但仍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西医汇通思想为现代健康管理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中医和西医2个医学体系健康管理的碰撞与结合,并进一步地融会贯通。

    【关键词】   中西医汇通;健康管理:亚健康

     

    是非功利性的,在中西医之争外,中西医的共通力在“人”,最初借助于中医术语的表达,西医进入中国,凭借自己的实证性和精确性,发展势头正猛;在“科学”自我革新的号召下,中医又走入现代医疗体系,和西医一起发挥着集体救治力。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类在满足自身基本生存条件和生理需求后,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管理做为一个指导人群或个体健康问题的新兴学科适时切入人们的视野。与国外的健康管理相比,中国健康管理的道路注定不同,中国除了应用西方医学外,还存在一个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成熟的医学体系——中医学,因此作为一个与国外发展方向相异的新兴学科,中国的健康管理需要摸索出一条独特而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饮水而思源”,作为中西结合医学前身的中西医汇通学说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I殊途同归——两个医学体系的互参国外医学融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于当时传入的医疗技术远低于中国的水平,因此并没有对中国医学体系造成冲击而是被纳入吸收。l 9世纪初期,西方医学快速发展,对后世影响意义深远的西方诊疗技术相继出现,持中西医汇通观点的医家开始崭露头角,汪昂、赵学敏、王学权、王清任等医家开始接受西方医学知识,以彼之长补我之短,择善而从,开后来持汇通论者的先声,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影响,一些开明医家提出观点并纷纷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

    11取长补短中西医汇通学派医家尽管对待西医的思想认识各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其中汪昂、方以智等医家接受了西医“脑主记忆说”,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指出:“吾乡金正希先生,偿语余日:‘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1],,方以智也提出:“至于我之灵台包括悬寓记忆古今,安置此者,果在何处,质而稽之,有生之后,资脑髓以藏受也,髓清者聪明易记而易忘,若印板之摹字,,[z-。王学权则肯定了西医的尸体解剖学,他在《重庆堂随笔》一书中认为《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西医学著作中的解剖学知识可补中医学之不足,但同时也强调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E,要用质疑的方法去学习,而不可全信。先驱者朱沛文在中医和西医关于人体脏器的论述中做出“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的结论,进而认为中西医可“通其可通,而并存其互异”E。张锡纯在《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中指出“夫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在中医不妨取西医之所长(如实验器械化学等),以补中医之所短;在西医尤当精研气化(如脏腑各有性情及手足六经分治主六气等),视中医深奥之理原为形上之道,而非空谈无实际也。”E晚清医家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指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因此两种医学应该互相补充以期能“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6]。恽铁樵在《伤寒论研究·总论》中强调“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荀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7]不论医家在两种医学理论上的学术观点如何,其根本目的都是将两个医学体系融汇贯通,互相取长补短而用于治病救人。

    12求同存异尽管中西医汇通学派将中医的改良寄希望于西医体系的介入,但一些医家清醒地认识到这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之处,并没有盲目地将二者混淆。在明末清初,王学权认为西医解剖解决“形质”问题,不能回答中医“气化”问题,所以要立足中医理论,取西医可信之说,暂搁存疑之处,对中西医汇通有着积极的意义。朱沛文提倡两种医学思想体系不同,因此应通其可通,但对于中西医认识有较大差异不能汇通者,则不可强通[8]。杨则民对中西医体系方法论差异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中西医之不同,不在生理解剖、病理实验,而在整个之思想系统上矣。盖中医诊病为综合的统一观察,故重症候而轻言病所(亦称病灶),即言之亦疏涸而不详,外医为分析地、局部地观察,故重病所而轻言症候,即言之亦只为诊断疾病之用。”[9]何云鹤更是根据中医与西医的主观特点将从医者归为三类:“老成者主整理先贤医籍方书……稳建者主斟酌潮流,中西医学兼授并进……急进者主诊病探源全采西法,治疗则用中药”,认为“改进整理国医舍此三者未由也。所当注意者,此三种主张事前须有相当训练准备,事后宜互相联合”。他对三种主张均予肯定并强调联合的见解是很符实际的卓见E。持有汇通想法的医家能够理智地区分这两种医学体系在方法理论上的不同,认为应该通其可通之处,但不可强通,这为后来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参考。

    对于西医,汇通学派的医家们没有盲目地加以排斥,而是理智地认识到它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性的一面,并且指出,西医的特点在于重视解剖、细菌和细胞,重视病源和局部病灶;其缺点则在于“反自然(此指其治法多逆生理)执着”“试药(此指用药基于试验,不讲形势)”和“未知四时五行(即不重视外界自然规律的影响)”,因为汇通派能够看到西医的长处,所以才能主张“不妨取所短”。这些主张充分表达了他们革新的进步的要求,也为中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在今天探讨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体系建设中也具有同样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3积极探索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思想到了民国时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学派,丁福保最早提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他在1 9 3 4年“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学术标准大纲”中就曾提出:“以我国固有之医药学说,择其不背于近世学理者,用科学方式解释之其方术确有实效,而理欠明者,则采用近世学理以证明之”。何云鹤1 9 4 0年在《复兴中医》创刊号上发表“整理国医学术刍议”中提出“改进国医必须采用现代科学医学之知识技能,诚属天经地义,无可更改。’,恽铁樵也主张中医改革“必须与西洋医学相周旋……吸收西方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是今后中医必循之道”,并先后创办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函授医学事务所,以宣扬新医学。祝昧菊更是开中西医结合之先河,1 9 3 7年与西医梅卓生、德国医生兰纳博士等合组中西医会诊所,此后于1 9 4 9年授意门人草拟《创设中医实验院的建议书》,提倡重视中西医合作实践。陆渊雷也主张“治中医宜积极吸收西学国医之所以欲科学化,并非逐潮流,趋时髦也。国医有实效,而科学是实理。天下无不合实理之实效,而国医之理论乃不合实理。”如果清末之前的中西医汇通学派重心在于中西医的医理,那么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中西汇通学派医家则是侧重中西医融会贯通在实践中的大胆尝试,以期通过不懈努力来谋求中医发展的新方法、新道路,这种执著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也是现在我国健康管理事业发展所需求的。己抽丝剥茧——中西医汇通思想带来的启示

    21以西医学为参照系,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学中西汇通学派在对中、西两个医学系的反复比较验证中,逐渐意识到中西医理论的“融汇”能够产生一种既不同于中医,也不同于西医的新医学,实际上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前身,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西医学为参照系,用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结合中医学。汇通思潮中药物学方面也有一些医家试图汇通中西学术、兼采中西之说以论述中药,虽限于历史条件并未取得很大成就,但也是药物汇通的有益探索。中医的发展与临床分不开,中医理论的提高往往来自于临床的观察,它是以人为基础的。如果用西医模式去套中医,做法牵强,但并不能由此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强调检验一门医学是否有科学性,应以临床疗效、能否康复为标准,中医和西医两者,只要经得起实践检验,都属于科学的理论。事实证明,随着现代各国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保健策略逐渐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中医的实践科学也将在“预防疾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2各施所长,利用优势角度防治疾病中医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认为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出现之前就应该观察到并加以治疗从而防止疾病传变,这是中医“治未病”理论观点的最初确立。汉代医圣张仲景更是从临床角度为“治未病”做出了具体指导,包括了未病防发、已病防变、病愈防复等内容,为后世中医临床诊疗指明方向了[1,因此通过对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的纠正,解除病理状态,是中医防治的一大特点。张锡纯指出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养生基础上的,《内经》的主旨“不在治病,而在养生”,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与平衡,重视调整人体生理机能以战胜疾病[1

    23敏于行,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科学理论重视实践,这是汇通派多数医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汇通派重视实践,能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察中医和西医,所以才能认识N-者各自的实用价值,并冀图取长补短,把两种医学汇通起来。]健康管理中的中西医汇通及融汇引发的设想与启示中西医汇通的结果,学术界已公认为“汇而不通”,没有政府的支持是导致“汇而不通”不可忽视的原因,而当时西医有限的发展水平,也是造成中西医汇通失败的原因之一。但通过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深入分析,吸收其可借鉴之处,避开其失败的原因,那么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成败经验也可成为现代健康管理的镜子。

    31相互补益,科学的管理与中西医多种方法相结合现代化的健康管理核心应注重以人为本,而一切服务直指目标都是人的健康问题,因此合理利用资源,应用适宜方法至关重要。融合中西医特色的现代化健康管理应重点强调两方面的关键技术:一是能安全、有效地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技术、方法、措施和模式;二是亚健康评估和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技术。作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研究人员,要合理考虑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构建适合我国的、具有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健康评估和干预技术及其标准规I_4 0//I两鄙.j r2 D J J年第卷第7期论坛·博士论坛范体系,以促进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1

    32规范亚健康状态名称,使中医诊断能够与现代西医科学检测结果相对照在进行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体检时,在应用中医的四诊以及现代舌诊、全息诊断、脉诊仪器时,要充分利用现代西医的科学检测结果,并进行比较,同时规范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病名的标准化,并与西医病名相互对照,形成统一标准。中医发展与形成极为特殊,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套用西医方法,但需要日益深化、具体、精确地揭示其内涵,我们应当研究中医范畴演变的历史,探寻中医建立范畴和发展范畴时所使用的从现象到本质的特殊方法,逐步移植和积累一套适用于中医特色的现代科学方法和实验手段,破除过分强调中医范畴稳定性的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点[1

    33勇于探索,用科学的方法量化、检验中医健康体检的结果中医的四诊直接依赖于认识主体的感官,对医生个人的知识结构及经验,与西医比较有更大的依赖性,中医更着重于临床经验,常凭借医生敏锐的感觉和独到的体会去捕捉病变的信息,西医对机体变化主要用定量化和客观化的标准测定,尽量避免单纯依赖感官而造成的主观随意性。中医这种依赖经验的现状常给传授知识带来困难。如何提炼经验,使之成为有利于客观化和标准化的理论,是发展中医理论,保持中医特色的重要条件。如何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范畴,使其摆脱至今尚存的对经验的过分依赖,以确定观察的客观指标,是摆在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研究面前的难题。中西医汇通学派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激励,而现代化的理论则可作为一种借鉴,如全新的全息生物学理论,在古老的中医中早就有所应用,如耳针、掌纹以及望诊的舌诊、面诊等,均是全息理论的代表。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规范,用全息理论进行分析,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勇于探索,中医健康体检的量化终将越来越完善。

    34把“证”作为一个功能态势和机体应变状态认识,真正达到中西医融会贯通中西医在健康管理中的融会贯通,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的过程,通过宏观辨证与微观的辨病,可以进一步认识和充实中西医理论,又可以更准确地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中医“证”的认识,由一般性的综合认识,发展到把“证”作为一个功能态势来认识,最后又进一步达到深层认识,即认为“证’是机体所处病理功能态势到机体的应变状态的概括,辨证就是要抓住机体应变状态这一中介,进行诊治,这一中介是两个理论融汇的枢纽。对证的认识的升华,围绕“证”的治疗,中西医碰撞过程中每找到一个结合点,中西医就会得到融汇[1 6]。而通过实践进行验证,找出更多的类似靶点,进行中西医的融会贯通,则是今后健康管理的重点。总之,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而西医学则有世界医学汇总的趋势,我们应看到,反映人体客观规律的医学科学和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融汇科学不应受任何偏见的束缚,凡是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科学理论和技术都要加以吸收、利用。如今现代医学日趋重视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的综合策略,在分科化、超微化研究的同时,正全面地向整体化、系统化迈进,而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西医学的“汇通”。


      

Copyright © 2013-2024 yixueh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投稿邮箱:gudaowenhua1191@163.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桃城区榕花街通衢苑8号楼1-20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