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忽视中医在院前急救中所发挥的作用
不可忽视中医在院前急救中所发挥的作用
【摘 要】 院前急救广义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狭义则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不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讲,关键是如何对患者在现场采取的必要急救措施,以此延缓患者的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命,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人们的概念当中,院前急救的措施,比如心肺复苏(C P R)、静脉输液、包扎固定等,都与西医治疗手段有关,人们很少能想到中医的作用。在人们潜意识里,“西医治疗急症,中医治疗慢病”,殊不知,“慢郎中”也能救急,也能处理某些急症,不论是中医古代文献,还是笔者亲身经历,均可见一斑。
【关键词】 院前急救;中医;急症;针灸
院前急救广义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狭义则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不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讲,关键是如何对患者在现场采取的必要急救措施,以此延缓患者的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命,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人们的概念当中,院前急救的措施,比如心肺复苏(C P R)、静脉输液、包扎固定等,都与西医治疗手段有关,人们很少能想到中医的作用。在人们潜意识里,“西医治疗急症,中医治疗慢病”,殊不知,“慢郎中”也能救急,也能处理某些急症,不论是中医古代文献,还是
笔者亲身经历,均可见一斑。
1中医古籍中的急救
在中医的经典古籍中大都有急症方面的记载,关于急救治法的记载也相当丰富,可上溯先秦,下迄明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灵枢·厥病》中有“厥心痛,痛如锥刺心……取然,太溪”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描述了“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外取三阳五会”急救虢太子尸厥的方法。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开创了急症辨治的先河,对高热、结胸、出血、暴喘、暴吐、暴利、厥逆等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理法方药证治规律,迄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_2]。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最早的治疗急症专著,其中记载了“治卒死尸厥”的急救措施“针百会”。东晋·陈延之所著《小品方》的救急之道多采用针、药、敷、贴、灸、熏、洗、熨、推、拿、按、摩、吹入、佩带等]。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了很多治疗急症的经验,如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卒死”,外用有“仓公散”,内服有“还魂汤”。若口不开,去下汤即治,更有“针间使自息,又灸人中”等记载]。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隔盐灸[5]。清·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广罗敷、熨、熏、浸、洗、擦、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1 O余种外治疗法用于急症_4]。
2病案举例
2.1癃闭:患者男性,7 O岁。3个月前因小便不畅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前列腺炎,对症处理,并给予导尿。此后3个月内长期使用导尿管导尿,2 d前更换导尿管后2 4 h内尚能导出约2 0 0 0 m l尿。但在1 d前由于患者活动量减少,长时间坐于沙发上,加之护理不当,导尿管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致使患者2 4 h尿量不足5 0 ml。患者因膀胱极度充盈,觉腹部胀满,胸部憋闷,心慌,于2 0 1 1年6月2日2 1:3 2呼叫“1 2 0”。1 0 mi n后急救人员到达,患者诉腹部胀满,伴胸闷不适,查舌质淡,脉沉弱,此为中医“癃闭”之证。医生将患者平卧于沙发上,检查导尿管外观无异常,袋中尿液色黄透明,故暂不更换导尿管,立即给予腹部穴位按摩,以拇指指腹对中极、关元、水道(双)交替进行按摩,约1 0 mi n后见导尿管中断续有少量黄色透明尿液流出;继续按摩,3 0 mi n后又排出约4 0 0 ml,腹部胀满及胸部憋闷感逐渐缓解。按:患者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癃闭之证,为避免重插导尿管,根据中医理论及经脉循行特点,选取膀胱经之募穴中极以益肾培元,关元培补元气,配合水道共助膀胱气化,达通窍利水之效。
2.2胆绞痛:患者女性,3 7岁。1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肋部疼痛,呈持续性绞痛,伴后背放射痛,恶心,呕吐,吐酸苦水,二便正常。自行口服胆石通胶囊4粒,同时由家属为其进行背部按摩,症状无明显缓解。既往有多发胆结石及胆囊炎病史,平素以胆石通胶囊口服缓解症状。为进一步救治,于2 0 1 1年8月4日0 7:5 5呼叫“1 2 0”。1 0 mi n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墨菲征阳性,因疼痛而呻吟,舌质淡红,脉弦,初步
诊断为“胆绞痛”。因患者正处于哺乳期不宜药物镇痛,便用力指压阳陵泉穴(右)后酸胀明显。在持续按压过程中,患者腹痛有所减轻,逐渐停止呻吟。按:《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取之合。”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故胆绞痛取此穴可利胆止痛。因患者尚在哺乳期,不适宜用药物镇静止痛,指压阳陵泉穴以缓解疼痛不失为一简便有效的的方法。此证还可选取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之穴胆囊穴,或者两穴配伍使用,均可起到相应的即时止痛效果。
2.3呃逆:患者男性,3 6岁。5 h前饮2 5 0 ml白酒后,于3 0 mi n前开始出现频繁呃逆,伴胃部不适,头晕,乏力,无头疼,无呼吸困难,无胸闷憋气,无腹痛、腹泻。家属未予处理,因其呃声不断,于2 0 1 1年8月1 0日O 0:3 2呼叫“1 2 0”。1 5m i n后急救人员到达。患者诉头晕、胃部不适、恶心、未呕吐,持续呃逆,唇红、身热、舌红、脉数。立即用力指压攒竹穴(右),约2 mi n后患者呃逆停止,再持续1 mi n停止按压,现场观察患者1 5 mi n,其未再出现呃逆,并诉胃部不适感亦较前有所缓解。按:患者因大量饮酒后所致呃逆,祖国医学认为呃逆的产生主要是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治疗以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原则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本为宣泄太阳经气、活络明目,但其又属鼻针之胸穴。指针攒竹穴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降逆止呃的显著功效。临床观察,此法无论对寒、热、虚、实诸症所致之呃逆均有立竿见影之效。
3体会
3.1针灸的急救:上述3例病案中,急救人员利用中医“急者治标,缓者治本”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病情,运用针灸理论为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在急救过程中,笔者虽只选取了极少的穴位,但这些穴t竺!:!!·3 1 7·位都是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单位穴或经验穴。例如孔最穴是治疗咯血的有效穴;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阑尾穴是治疗肠痈(阑尾炎)的经验效穴;隐白穴是治疗崩漏的经验穴;次穴是治疗痛经的经验穴。邵占国等[8 3选取胆囊穴、太冲、鸠尾治疗胆绞痛2 O例,1 0 m i n内痛止者9例,1 5 r a i n内痛止或缓解者1 O例。针刺内关穴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在1 O~9 0 s内使心动过速停止,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取太溪可治疗尿道结石所致绞痛[9]。李永义等[1 o]观察针刺箕门、气海穴治疗神经源性尿潴留,总有效率为8 3.7。黄志强和苏稼夫[1妇采用平衡针法针刺胃痛穴,对急性单纯性胃炎所致的疼痛有显著的即时疗效。由此可见,一些简单易取且有确切疗效的单位穴、经验穴,应当开发利用来处理某些急症,使针灸成为我国院前急救医疗体系中重要的治法之一。
在某些时候,指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指针疗法是以手指直接按压患者身体上某些穴位以治疗急症的方法,它不受任何工具、时间、地点、环境的约束,只要医生用手指代替针灸针即可。古代已有医家用指针通过腧穴与经络的作用治疗厥脱及急性疼痛等症,又有对神经性呃逆者,指压天突、内关、足三里;对心绞痛者指压内关穴,这些方法大多沿用至今[1。张云波等。指压足三里、梁丘、腹部阿是穴、胃俞,治疗急性胃疼具有突出的即时止痛及后续镇痛疗效。因此,在情况紧急又没有针刺工具时,指针也可奏效。
3.2药物的急救:在加强现代医学急救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学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优势,使更多的中药制剂运用到院前急救中。醒脑静注射液系在中医古方安宫牛黄丸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静脉注射药物,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急诊医学领域,被作为中医急救必备药[1,对昏迷、中毒、脑血管病、高热等效果显著[1 6 3。参麦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休克,能改善微循环,保护组织器官功能,具有抗休克作用_1。李庆海和武亚峰[1。]在正确实施心肺脑复苏以及应用有关复苏药物的基础上,采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和以益气固脱为主的中药鼻饲或口服,成功抢救2例心搏骤停患者,未出现心、肺、脑等严重后遗症。此外,中药稳心颗粒对心衰和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使用安全,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也避免了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所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余占明[2对昏迷、呕吐、有呼吸障碍的脑出血高热不退者采用安宫牛黄丸灌肠法抢救,抢救成功率达8 4,并认为此法具有操作简单,吸收好,患者易接收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对中风昏迷患者还可以用安宫牛黄丸鼻饲来开窍醒神。关中宪和张学全I 2 1]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气雾剂单独应用同硝酸甘油一样都能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与硝酸甘油合用有协同作用,能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并抑制其不良反应,适于家庭自备、自救及院前急救。其他常见有效的中药,如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可缓解心绞痛,云南白药、三七粉灌服以止血,以及用柴胡针肌注来退高热。
3.3其他外治法:当然,我们在急症的处理方面不可囿于药物治疗,除针刺手段外,还应充分采用包括耳尖或穴位放血、艾灸、推拿、按摩、冷或热敷、薄贴、浸渍、拔罐等在内的其他外治法,使患者在院前急救中获益最大,也使人们改变中医只能救治慢性病的旧观念。
4展望
祖国医学在长期的救死扶伤中抢救了大量危重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着辉煌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临床使用得不多,在院前急救中采用的与中医相关的急救措施更是屈指可数。临床实践已证明,中西医结合急救的方法较单一中医或西医的方法都更有效,取二者之长能提高治愈率[2。因此,应努力发掘祖国医学治疗急症的宝贵经验,不仅要古为今用,更要开发和挖掘有效的古方、验方,改进制剂,让中西医有机的结合,利用静脉、肌肉、鼻饲、穴位封闭、雾化吸人、中药栓剂直肠给药等多种给药途径。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中医在院前急救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将其广泛地服务于社会,使之与现代急诊医
学发展模式相适应,并融人现代急救体系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院前急救医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