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搜索类型: 期刊 | 论文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中西医研究进展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中西医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近年中西医对原发性肾小球病气阴两虚证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及气阴两虚辨证标准的研究,关于气阴两虚证微观指标的研究包括了与肾脏病理微观指标的研究、与免疫功能微观指标的研究、与炎证细胞因子微观指标的研究、与血液流变学微观指标的研究、与尿液指标微观指标的研究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中西医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研究方法的引入,我们对肾小球疾病中医证候的分布有了较可靠的认识。随着肾脏病学和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的发展,我们在治疗肾脏病方面不再仅仅立足于疾病“显诸于外”的宏观表现,也渐渐认识到微观辨证的重要性。近年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型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即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中西医研究的进展进行相关概述。

    1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引入

    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运用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证候的分布。如聂莉芳、韩东彦等…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分析了2 0 9 2I r A肾病中医证候学规律,纳入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5篇,累计I r A肾病3 9 9例,最常见的5个中医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型,其次为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气虚。纳人中医辨证治疗研究的文献1 7篇,累计I g A肾病9 3 1例,最常见的5个中医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虚内热。纳入专方治疗研究的文献1 9篇,累计A肾病7 6 2例,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益气养阴法,其次为滋养肝肾法、健脾益气法、补肾益气法、清热解毒法。之后,聂莉芳等又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3 6 3I g A肾病气阴两虚证类证候的分布进行研究,进一步指出I r A肾病气阴两虚证中气阴两虚偏阴虚证最多(2 o 5),其次为偏气虚者(8 2),气阴两虚并重最少(7 6)。由此可看出,I g A肾病最常见的主要证型是气阴两虚,且气虚与阴虚两者之间可有所偏重。

    2气阴两虚的辨证标准

    气阴两虚证是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证型,且具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故对其辨证标准的研究势在必行。肖相如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对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相关的3 O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当F 1 F 2=1时的l 1元方程作为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3 0个因素的逐步回归方程,以此作为辨证标准的主要依据,其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辨证标准为:①辨证标准常见因素:阴虚见证:手足心热、尿少黄赤、遗精、咽干口燥、盗汗、舌黯红少津、舌红而

    脉细。气虚见证: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食后腹胀、细胞毒药物治疗史、舌淡而脉弱。②特异因素:晨寒而手足心热、舌偏红体胖齿痕而脉弦细。判断标准:常见因素中阴虚和气虚见证各2项可以成立辨证,见特异因素可以成立辨证。

    3气阴两虚证微观指标的研究

    31与肾脏病理微观指标的研究

    随着肾活检的广泛开展和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治疗已从单纯的根据临床表现转到结合组织形态学及肾脏病理学进行分析的阶段。为了揭示气阴两虚证与肾活检病理的内在联系,一些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马玉凤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研

    究了气阴两虚证与肾脏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发现气阴两虚证与肾病型、肾炎型相关,多见于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性肾炎、增生硬化性肾炎。后来,肖相如亦作了相关研究,发现气阴两虚证以增生性肾炎为主,占7 2%,提示气阴两虚的慢性肾炎患者与增生性肾炎之问可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易无庸等进一步研究了1 6 1I g A肾病气阴两虚证临床辨证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发现I r A肾病气阴两虚证病程较长,病理以L e e氏分型Ⅱ~Ⅳ级为主,指出I r A肾病气阴两虚证临床辨证与病理变化具有相关性,气阴两虚证是肾病的基础证候。同样的,气阴两虚证与肾脏免疫病理的关系亦得到重视。刘

    宏伟在九十年代初通过测定肾炎患者肾小球内补体c 3C l q的沉积情况发现:阴虚、气阴两虚和湿热型与肾小球内补体沉积密切相关,提示C 3C l q在肾小球内沉积可作为中医分型的微观指标,从免疫学角度证明中医阴虚、气阴两虚易挟湿热,湿热与气阴两虚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内在联系,为慢性肾炎以气阴两虚和湿热为主的病机理论提供了客观指标之一。余秉治等则研究了I g A肾病患者气阴两虚证与免疫物沉积的关系,发现I g A肾病从

    ()肾气虚型到气阴两虚型转变过程中,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种类增多,表现为I g A沉积逐渐减少,而I g MI g GC 3的沉积种类增加。李顺民等对I s A肾病气阴两虚证与整个肾脏病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气阴两虚证组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数目及程度均弱于非气阴两虚组(P<00 5),气阴两虚证组患者的肾小球指数、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萎缩积分显著高于非气阴两虚证组(P<00 5),间质浸润、问质纤维化积分显著低于非气阴两虚组(P<00 5),从而指出肾组织的病理分级、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数目及程度、肾小球指数、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萎缩、间质浸润、间

    质纤维化积分可作为I r 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微观辨证参考依据。

    32与免疫功能微观指标的研究

    由于多数肾小球疾病的发生是由免疫反应所介导,因此气阴两虚证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逐渐受到关注。王刚等在探索脾肾气阴两虚的物质基础时发现,在免疫球蛋白方面,治疗前I g G低于正常,治疗后明显升高,i r aI g M变化不大。细胞免疫方面,治疗前E a花环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E s花环含量略高于正常,治疗后皆正常。在血浆环核苷酸方面,治疗前血清环磷酸腺苷(C A M P)、环磷酸鸟苷(C G M P)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C A M PC G M P比值有明显低于正常人组,治疗后均转正常。故据此推断出慢性肾炎脾肾气阴两虚证的物质基础可能与细胞内环核苷酸双向控制系统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朱辟疆等观察了8 4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发现两型虚证与对照组相比,单克隆抗体O K T 3O K T 4O K T 4O K T 8比例均降低(P<00 1),从而提出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可作为这两型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微观辨证指标。

    33与炎症细胞因子微观指标的研究

    炎症细胞因子作为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成分,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病理类型的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朱辟疆对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血清白介素2(I 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 I L2 R)、肿瘤坏死因子一a(T N Fa)进行了测定,发现两型虚证血清I L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 5),但气虚证S I L2 R增高(P<00 5)r I 1 N Ff l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气阴两虚证S I L2 R与对照组无差异,但T N Ff 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 1),从而提出不同气虚证、气阴两虚证I L2S I L2 RT N Fa改变不同,因此它们可作为两证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34与血液流变学微观指标的研究

    许多研究均表明,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粘状态,与肾脏病变的严重性和活动性相一致。很多学者发现其与中医分型具有相关性,有学者又进一步探索其与气阴两虚证的关系。邹燕勤等发现,慢性肾炎气阴两虚患者的血浆血栓素B 2(T X B 2)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比值明显升高。通过益气养阴治疗后,前者明显下降(P<00 1),后者治疗前后对比P>00 5,其比值亦恢复正常(P<00 1),从而提示本病气阴两虚患者

    多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凝聚性增高及血栓素A 2一前列环素2(T X A 2P G I 2)平衡失调的病理变化。

    35与尿液指标微观指标的研究

    尿液的排泄与脾的转输、肾的气化功能较密切,因此,研究尿液指标,也可以说是“察其外候,测其脏腑”的体现。阮诗玮等研究了慢性肾炎中医证型与尿表皮生长因子(E G F)的关系,结果显示慢性肾炎各中医证型中尿E G F含量差异显著(P<00 1),其中气阴两虚组尿E G F含量较高,仅次于脾肾气虚组,说明尿E F G可作为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的参考指标。郑京等”探讨了9 O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尿I V型胶原(C o lI V)、层粘蛋白(L N)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发现气阴两虚组尿C o lI VL N最高,与其它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失代偿期尿C o lI VL N最高与其它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得出气阴两虚组肾小球固有细胞分泌合成C o lI VL N最多,尿C o lI VL N可以反映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的损害的结论。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迅猛发展,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微观辨证指标也日趋深化,众多学者希望通过观察研究生化、免疫、病理、尿液等方面的客观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希望能够拓展中医四诊的内容,弥补传统中医辨证手段的不足,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客观性,但目前尚无大样本、长时间的病例研究做出客观而公认的定论。


Copyright © 2013-2024 yixueh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投稿邮箱:gudaowenhua1191@163.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桃城区榕花街通衢苑8号楼1-20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