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搜索类型: 期刊 | 论文
    烧伤外科与非烧伤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细菌特点及耐药性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烧伤外科与非烧伤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培养鉴定细菌,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烧伤外科共分离出325株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为主要病原菌,标本主要分布于创面分泌物和血液;非烧伤外科分离出289株细菌,排前3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主要分布于痰和伤口分泌物。烧伤外科和非烧伤外科分别有68.57%63.41%的大肠埃希菌为ESBLs株,66.10%38.24%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MRSA。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和不动杆菌属的耐药率为0~7.14%,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对两药的耐药率分别是56.52%43.48%,非烧伤外科则分别是5.88%11.76%。烧伤科大肠埃希菌较敏感的药物还有阿米卡星、头孢西丁。所有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严重,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烧伤外科与非烧伤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产生及流行。

    关键词:外科;烧伤;住院患者;感染率;耐药性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手段的广泛应用,以及外科住院患者特有的疾病特点,使外科住院患者面临各种感染的困扰,严重感染已成为影响其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烧伤患者,30年来感染一直占据死亡原因的首位[1]。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外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采取合理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外科感染性标本的微生物学分析,了解烧伤外科和非烧伤外科感染的病原菌和耐药性现状,旨

    在为临床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57月—20096月吉化集团总医院烧伤外科和非烧伤外科病房送检的各类临床标本。非烧伤外科包括普外科、骨科、手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和心外科。

    1.2 检验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常规分离培养细菌,采用API微量生化鉴定试剂盒鉴定菌种(1例患者同种标本多次分离相同菌种记为1)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采用苯唑西林纸片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测采用初筛和确证纸片法。根据CLSI 2005年版标准判断药敏结果[2]API鉴定试剂及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ATCC35218,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4 分析指标

    统计所检病原菌菌种分布情况,计算常见病原菌的耐药及中介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 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 检出病原菌临床分布

    烧伤科共检出细菌325株,其中创面分泌物237(72.70%)、血液43(13.50%)、各类导管插管25(7.67%)、痰液17(5.21%)、尿液2(0.61%)、穿刺引流液1(0.31%);非烧伤外科共检出细菌289株,其中痰液93(32.18%)、伤口分泌物82(28.37%)、穿刺引流液74(25.61%)、尿液23(7.96%)、血液17(5.88%)

    2.2 烧伤科与非烧伤外科感染病原菌种类比较

    烧伤外科与非烧伤外科相比,感染细菌在种类和构成上都存在明显差异。烧伤外科分离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分离率最高(122株,占37.54%),其次是肠杆菌科(117株占36.0%)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83株,占25.54%)。非烧伤外科分离率最高的是肠杆菌科细菌,占56.75%(164);革兰阳性球菌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分别是26.30%(76)16.96%(49)。菌种具体分布见表1

     

    2.3 耐药性对比分析

    2.3.1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

    ESBLs大肠埃希菌在烧伤科和非烧伤科的检出率分别是68.57%63.41%,所有产酶菌株耐药程度严重,未见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高度耐药。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见部分产酶菌株在体外试验中可以表现出对头孢他啶敏感,但是在临床要严格遵循ESBLs阳性细菌,不管体外药敏试验如何,均应视为对青霉素类和所有头孢菌素类耐药,而改用其它抗菌药[2]。所有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ESBLs阳性菌株耐药性严重,较敏感的药物还有阿米卡星和头孢西丁,烧伤科对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虽小于50%,但中介率高达58.34%41.67%;非烧伤科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中介率分别达到34.62%32.69%,说明多种机制介导细菌产生耐药。

    由表3可见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低于50%的只有美罗培南;鲍曼不动杆菌除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外,对其他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非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低的药物与烧伤科相比较多,但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表现为高度中介(中介是指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有效或加大剂量时有效),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7.14%

    2.3.2 常见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

    烧伤科MRSA分离率为66.10%,显著高于非烧伤科的38.24%(χ2=6.79p0.01),所有外科分离的主要阳性球菌均严重耐药,尚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果见表4

     

    3讨论

    4年吉化集团总医院烧伤外科住院患者共分离出细菌325株,其他外科分离出28株。通过对其结果分析,发现烧伤外科患者与非烧伤外科患者相比,感染部位、细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性均存在一定差异。从感染部位及细菌构成比看,烧伤科创面感染率最高,达到72.70%,其次是血液感染(13.23%),与王春翠的报道略有差异[3];感染病原菌检出率排前3位的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肠杆菌科以大肠埃希菌(10.77%)和阴沟肠杆菌(9.23%)为主。从总体看烧伤患者分离率最高的也是革兰阳性球菌(37.54%),说明革兰阳性球菌已经逐渐成为烧伤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学者认为烧伤创面分离菌与气候条件有关,空气干燥、湿度低不利于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创面感染菌以阳性球菌为主[4],而温湿气候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5],吉林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干燥,结果与之相符。烧伤患者检出的5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62.10%MRSA,明显高于非烧伤外科的38.24%(p 0.01)MRSA因具有耐药性强、治疗困难、病死率高等特点已被临床将其所导致的感染与乙型肝炎、艾滋病一起称为当今世界3大感染性疾病[6],此结果表明烧伤患者正面临难治性感染的威胁。非烧伤外科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32.18%),其次是伤口(28.37%),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与高碧云等[7]的调查结果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及患者来源不同有关。

    所有分离菌株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在烧伤科和非烧伤科的检出率分别达到68.57%和63.41%,未见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株,耐药率较低的药物有头孢西丁和阿米卡星。本研究还发现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耐药率虽然不高,如非烧伤科产ESBLs株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仅为5.77%,但中介率高达32.69%,烧伤科的中介率达到41.6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中介率分别为34.62%41.67%,提示在临床上不能仅仅以耐药率作为评价药物敏感性的指标,而是要综合其敏感、中介、耐药3方面结果。近年来研究证实产ESBLs的菌株耐药机制是复杂多样的,约60%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含有Ⅰ类整合子,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盒[8-9],并可产生质粒介导的AmpC[10],致使其多重耐药现象、多种耐药机制普遍存在,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研究中还发现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多种药物严重耐药,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高达56.52%43.48%,非烧伤科耐药率较低的有亚胺培南(5.88%)、头孢哌酮/舒巴坦(5.88%),美罗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均为11.76%,说明烧伤病房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程度更加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防止多重耐药菌株引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呈现高水平耐药,耐药率高达75%~83.33%

    综上所述,烧伤外科与非烧伤外科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均存在差异,多重耐药菌增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本单位的细菌监测并及时反馈临床,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

Copyright © 2013-2024 yixueh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投稿邮箱:gudaowenhua1191@163.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桃城区榕花街通衢苑8号楼1-20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