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戾气学说与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
摘要关于疫疠、瘟疫,中医书籍中很早就有记载,而且对疫疠流行的论述非常客观真实在就已提出了“染易”的概念,认为疫疠具有传染性。至明代,“传染”一词已出现在中医著作中,可以说传染病的概念是中医学最先提出的。明·吴有性的更是提出了“戾气”学说这一伟大创见.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几千年来,中医在抗击疫疠的斗争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有许多防治疫疠的经验。但时值甲型H1 N 1流感横行的今天.中医理论体系中仍然没有传染病学这一重要的亚专业.以至现代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时刻.中医往往处于辅助的尴尬地位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检测技术.深入研究疫疠和戾气.以丰富中医传染病学科理论
关键词 戾气 传染病学 中医学
公元2 0 0 3年S A R S流行.其后“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到2 0 0 9年的甲型H 1 N 1流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与恐慌.也让医学科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抗击S A R S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中医没有传染病学科.仍然有人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在中医界.也有人认为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不如西医实际上中医理论对传染病的认识与论述是相当丰富的.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传染源、预防和治疗都有记载.甚至“传染病”这个名词及其概念也是中医学提出来的
l 中医对传染病的论述
古代中医称传染病为疫疠或瘟疠、瘟疫、疫病。早在殷商时期的甲古文中就有霍乱的记载,《周礼》、《左传》、《山海经》也有传染性疾病的记载。医学专著对流行性传染病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日:“瘟疠大行,远近咸若”,“疠大至。民善暴死。”《内经·刺法论》也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仅提出了“瘟疠”、“疠”和“五疫”的病名.而且指出了“皆相染易”的现象,《中藏经·论传尸》亦云:“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赢虚……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认为这类疾病是互相传染的自汉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瘟疠”、“疫疠”这一概念,直到明代吴有性著《瘟疫论》后,“瘟疫”被认为是中医对传染病的统称。其实.“传染”一词在明清时已有人正式提出,如明·虞抟《医学正传》中说:“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E t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名日传染”,清.《疫痧草》云:“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名为传染。”可见中医对传染病是有足够认识的”.
2 病因病机研究
疫疠是因戾气中人而致“戾气”首先由隋.巢元方提出,其《诸病源候论·温病令人不相染易》中说:“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而吴有性《瘟疫论》则在研究瘟疫的实践中受“乖戾之气”启发创建戾气学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为病颇重.因名之日戾气”“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其为疫”《瘟疫论》是中医论述流行性传染病最为全面的专著,不仅明确了其病因为戾气.而且指出传播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感染戾气后是否发病与人的抵抗力强弱关系密切:“本气充满,邪不易人,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若其年气来之历,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腑部位也不一.如“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人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瘟疫论》还指出了人类的疫病与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如“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可以说对传染病的主要特点都论述到了。清.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对瘟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也有详细的论述:“疫之症.来路两条,有在天者.有在人者。非其时而有其气,自人受之,或为大头天行之类.斯在天之疫也:若夫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方,一方之病,染及中医迎合邑,此乃病气、秽气相传染。其气息俱从口鼻而入,乃在人之疫以气相感.与天无涉”由此可见。流行性传染病就是由戾气引起的疫疠或者叫“瘟疫”.且从口鼻而人.“以气相感”故有人说:“‘S A R S’是典型的疫疠流行[1]”。
3 疫疠的预防
中医历来强调治未病,重视未病先防.自《黄帝内经》始,历代医学著作都有防病的论述和方法。虽然古代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分辨出每次戾气致病的病原体属于何种病毒(或者细菌),却已针对戾气制订了预防的方法和措施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就记载:以辟温杀鬼丸、雄黄丸燃烧或佩戴或吞服以防“卒中恶病及时疫”。若按《晋书.王彪之传》(约公元3 7 0年)记载的“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人宫”,则早在晋代就已经有隔离意识了:因家里三人以上患传染病,该朝臣身虽无疾,却可能是戾气(病毒)携带者,故百日不得人宫。而宋.沈括《忘忧录》记载的唐宋时期已有专门淘井的T种,并提出修造能够澄清、消毒及加盖的水井.则可说是社区疾病控制的最早记载.旨在加强水卫生管理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至明代.李时珍提出用药物焚烧进行空气消毒.对病人的衣被进行蒸煮消毒,则“一家不染”;《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均记载有消灭蚊、蝇、蛆、虱的内容;清.陈耕道《疫痧草》的“兄发痧而使弟预服药,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为妙”和清.熊立品《治疫全书》的“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都是传染病流行时采取的预防措施古人在预防传染病方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对现代传染病防治亦有指导意义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疫》中说:“……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以袭芳香之气,重涤秽浊也。”今人每逢戾气为虐、传染病流行时则常以清热解毒、除秽避浊之中药煎服(俗称大锅汤)以预防之
4 戾气理论的断链
中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治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其理论却始终未能完善(比如戾气致病的辨证、分型和论治).也没有中医传染病专科以至于今天遭逢疫疠.我们仍然只能说是“戾气”所致.而不能拿出无可辩驳的理论分析.无法施展有效的方法去迅速制服疫疠戾气理论未能发展完善.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
4.1 流行性传染病属于阶段性急性疾患.暴发流行时非常凶猛.医生无法应对骤然出现的大量病人,尤其是在古代.没有现代医院这样的医疗团队。所有业医者倾尽全力也只能救治部分患者.往往造成大量病人死亡疫情过后.医生们日常诊治的还是常见病、多发病,没有设备设施对瘟疫进行研究,况且对于“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的戾气.真不知如何留取标本.何谈研究.只好被动地防治。直到吴有性,才“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本.平H所用历验方法”.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潜心研究.著成有史以来第一本传染病专著《温疫论》。但当时国家处于战乱时期,没有必要的支持和物质条件.“戾气学说”未能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其实吴有性已然认识到“适有某气专人某脏腑经络.
专发为某病”.即戾气致病也需要分类,但如何分类(比如该气属何种病毒)则有待科学的发展,有待后人去探究。
4.2 吴有性之后.有许多医家曾试图补充完善戾气理论,也做了一些研究.但戾气为患变化迅速,传播极怏.容不得稍有延误更重要的是,“戾气学说”是一个新的创见.虽然“突破明以前的医家对疫病病因所持有的时气说、伏气说、瘴气说以及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论点”[2 1.为中医理论注入了新的概念。但因其没有足够的《黄帝内经》经文的支撑,似乎“论据”不足,而中医学术历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任何理论、观点乃至学派,没有《素问》、《灵枢》的理论支持,就难以被认可更何况明、清时期考据之风盛行,但凡著书立说必须引经据典作为理论依据戾气学说乃新的概念.不像六淫为病有那样多的理论依据,故后世医家的研究大多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正如张文军等所说:“戾气学说所缺的就是适合其理论继续发展的学术文化的大环境”_3 l
4.3 社会大环境对戾气理论的发展也有影响清朝末期.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学已全面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并大量进入中国.中医学却在为生存而挣扎至民国时期,政府甚至实行歧视、限制、消灭中医的政策.使中医理论的发展大大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滞后于西医学的发展。
5展望中医传染病学
中医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医学的宝贵遗产.同时.所有自然科学成果也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和资源中医固然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但这个理论体系必须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不能简单的把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认定为西医学的技术,一说到病毒、细菌就认为是西医的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可以很公平的为西医和中医服务。中医已经认识到传染病是由戾气中人引起的,而戾气不可否认的就是各种致病性病毒,应该怎样认识“戾气”、“病毒”这性质相同的两个概念.继而研究出对戾气的分类、分型及辨证预防与治疗(戾气致病与六淫致病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因此笔者认为应强调辨证预防)
药理学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如金银花、贯众、大青叶等都具有良好的除疫气(抗病毒)作用。临床上也有很多组方治疗疫疠有良效.比如六一散加草果就有非常好的除戾气作用.但这只是经验用药.没有经过药理分析和抗病毒试验.很难阐明其杀灭戾气的机理笔者认为中医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来分析、研究戾气致病的机理和诊治原则,把中医药治疗疫疠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医传染病学,以丰富中医学宝库
6 结语
中医将流行性传染病称为疫疠,或瘟疠、瘟疫、疫病历代医学著作对疫疠的主要特点如传染源、传播途径等都有客观的论述.而且相应的隔离、预防措施也有记载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曾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在明代,已明确提出“传染”一词.明末吴有性的《瘟疫论》更是提出了“戾气”学说的伟大创见,丰富了中医病因学。但由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殊性等原因,《瘟疫论》后,戾气学说未能得到持续的发展.虽然在历次疫疠暴发流行时.中医药都在发挥重要作用,却没有系统、全面的中医传染病学面对越来越频繁的疫疠流行.中医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加强对戾气致病的研究.建立中医传染病学.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