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用药不良反应62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危害,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以来至今收集上报的62例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中,年龄<1个月的患儿7例(11.29%),>1个月至1岁的18例(29.03%),>1岁至3岁的15例(24.19%),>3岁至6岁的12例(19.35%),>7岁至14岁的10例(16.14%)所有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共6类,依次为抗菌药物27例(59.68%),止泻药13例(20.97%)止咳药10例(16.13%)生物制品6例(9.67%)解热镇痛药4例(6.45%)以及中成药2例(3.20%)给药途径:静脉给药56例(90.32%),口服6例(9.67%)皮肤及附件最常被不良反应所累及,其次是消化系统,依次为呼吸系统中枢及神经系统和注射部位结论>1个月至1岁年龄段的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大多由于静脉注射抗菌药物所引发,加强儿童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和减少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学;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独生子女人群的日渐增多,安全用药,尤其是儿科的安全用药渐次引起关注[1]儿童处于一个各系统正待成长的阶段,肝脏的分解功能肾脏
的排泄功能以及免疫能力尚不健全,以至于儿童期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弱[2],从而发生几率增大有鉴于此,本研究将2009年以来我院发生的62例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资总结整理,以期为切实了解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降低发生率,更好地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有所裨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以及病房收治的患儿,资料来自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发生报告62例不良反应发生报告中,2009年25例,2010年22例,2011年15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患儿年龄1个月~14岁。
1.2观察指标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研究,将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儿童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引发的不良临床表现累及器官或系统,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情况所有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1个月的患儿7例(11.29%),>1个月至1岁的18例(29.03%),>1岁至3岁的15例(24.19%),>3岁至6岁的12例(19.35%),>7岁至14岁的10例(16.14%)>1个月至1岁的年龄段最易发生不良反应事件,随着年龄的增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降低。
2.2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情况所有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共6类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27例(59.68%),止泻药13例(20.97%)止咳药10例(16.13%)生物制品6例(9.67%)解热镇痛药4例(6.45%)以及中成药2例(3.20%)给药途径:静脉给药56例(90.32%),口服6例(9.67%)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最为多见,且大多通过静脉给药。
2.3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最常被不良反应所累及,其次是消化系统,依次为呼吸系统中枢及神经系统和注射部位(见表1)。
3讨论
综上所述,在儿科合理用药中,正确选择抗菌药物是关键[3],而其选择应建立在患儿是否具有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所选取的给药方案及途径是否正确的基础上[4-5],同时也应考虑药物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影响,不应盲目用药,导致患儿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6],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可见,>1个月至1岁的年龄段最易发生不良反应,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降低这可能与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免疫力的不断增加有关系,而大多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多是由于肝肾等脏腑功能未健全有关因此,>1个月至1岁的年龄段的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大多由于静脉注射抗菌药物所引发,加强儿童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和减少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